由古琴与钢琴而引发的美学思考

——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同异化研究(下)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接上期)

唐代的“琴诗”和古琴孤桐意象盛极一时并淹留至宋元明清。有唐一代涌现出来的诗人数以万计,据不完全统计,有名有姓的2500多位,另以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等人奉敕编校的《全唐诗》收录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唐代诗人们写下的“琴诗”逾两千首,我们熟知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琴诗”存世,可见古琴是伴随着唐代的兴亡、伴随着无数诗家的思考与沉吟而一路走过了唐朝,诗人们送别时咏琴、悲愤时咏琴、感伤时咏琴、怀古时咏琴,他们快乐时引琴长啸,他们思索时借琴言事,他们唱和时以琴铭志,他们得意时依琴抒情,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诗人又是琴家,如王维、李白、白居易、“五言长城”刘长卿,“七言圣手”王昌龄,又有许多人一生散澹闲逸,或往来于处士山人,或自身就是淄流玄客,他们以琴为伴且谙熟琴道,如皎然、齐已、寒山、李贺诸家。(剩余4750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