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经验: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与机制探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要:中国的游牧文明以蒙古族的草原文化形态最具典型性,同时,阿拉伯的游牧文明以贝都因人的沙漠文化形态最具代表性。二者在历史交往中既表现出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质,又呈现出流动性、开放性、适应性的文化共性。立足当前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以游牧文明作为打造和培育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支点,基于文明多样性与差异性、平等性与共同性的主张,求同存异,有效构建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机制:(一)将游牧文明作为中阿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支点,形成以“文化个性为前提,文化共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新模式;(二)夯实中阿游牧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内驱力,生成以“文化宽度广、文化深度厚”的文明体新特征;(三)突破中阿游牧文明发展的现实困境,酿成以“同发展、共进退”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方向。(剩余7254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