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两副面孔

——以《生死场》评价为中心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关键词:《生死场》 评价史 民族主义 女性主义

甫一出版,《生死场》就被视作一部“越轨”的作品,其后对它的评价也跌宕起伏。《生死场》评价的兴衰与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学理解和文学创作诉求的变化密切相关,不仅反映了文学秩序的变化与文学批评话语发展的动态脉络,也不断提示我们这部作品的复杂性和丰富的阐释空间。

一、民族主义的阐释框架

最早对《生死场》进行评价的是鲁迅和胡风,鲁迅在序言中除了凝练地概括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作品主题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带来“明丽和新鲜”a的美学效果外,还发表了对时事的评价,显示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剩余4660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