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异处打开洞察文本的大门

——以《登鹳雀楼》为例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有一些作品,文字浅白,孩子能读,却难以读出它的好处来。举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古诗为例: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语言极其朴素、浅显,读来毫不费力,像大白话一样“平平无奇”。但如果我们告诉孩子,这首小诗是古人在鹳雀楼上题诗的第一名篇,独步诗坛,甚至是唐诗里最好的五言绝句之一,以至千年之后的今天,每一个启蒙学唐诗的孩子都会读到这首诗,孩子会不会吃惊,不以为然?甚至我们大人,对这样一首文字直白浅显的古诗,是不是也感觉比较麻木,读了跟没读一样,没能细品出它的好呢?

文学文本之所以具有被阅读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呈现我们现有的体验,而是扩展了我们的经验,进而深化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剩余5055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