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时代·下

美与时代·下

2024年10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美与时代(下)》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

类型

月刊

类别

艺术收藏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18.00 ¥10.89
目录

美学史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时空观念的形成及特征
摘 要:时空是一种物理学概念,而时空观念则是历史文化的建构。古代中国文化的时空观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变的。《周易》的“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一阖一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的时空观念和《荀子》“至高谓之天...
怀旧与惊颤:“阈限空间”的互联网视觉审美研究
摘 要:“阈限空间”作为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视觉复古潮流的新概念,因其诱发怀旧与惊颤的双重审美感受而引人关注,更衍生出了“中国城镇式阈限空间”“中式怪核”等本土作品。通过本雅明的“惊颤”及其审美救赎理论对“阈限空间”图像的视觉特征与怀旧效果...
实践·社会·审美:论吕荧的自然美学观
摘 要: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主观派”主要代表的吕荧,其自然美学观未得到学界充分重视。吕荧是国内较早运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阐发自然美的人,他从实践维度将自然定义为“人化的自然”,以社会性为基点将自然美、社...
“忘”与“若”:中国“去-创造”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摘要:“去-创造”是诸多汉学家提出的概念,被用以形容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忘”与“若”,即解构自身的实践哲学与“若存”的存在哲学/境界思想。“忘”的实践哲学是一种诗意的参与过程:主体放下自己的成见、观点,在消解自...
生生美学视域下的王国维美学思想再解读
摘 要:立足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脉络,王国维被公认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考察近四十年的研究现状,如何变被动的、他律的阐释为内在的、参与的传承是重新打开王国维美学思想意义空间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生生美学”的视域下,王国维在艺术审美、...
生产什么,为谁生产
摘 要:马克思从特定历史形式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文学生产。文学生产论内在地具有技术、阶级、意识形态等维度,生产背后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协商构成文化领导权这一重要视野。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过程也是不同...

审美视点

美国美学学会创建史小考
摘 要:美国美学学会创建过程经历了非正式的草创与正式创建两个阶段。草创时期主要领导人分别为从德国流亡美国的哲学家费利克斯·M.加茨、美国本土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两者在创建美国美学学会的动机与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于1...
电子乌托邦:同人写作与粉丝社群研究
摘 要:在Web2.0的传播革新下,同人文化作为极富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一类青年亚文化依托各类线上平台,呈现出高度社群化的特征。虚拟社群为青年们提供了新的情感互动场所,粉丝们以浪漫化的书写共同构建起理想化的电子乌托邦。在各类线上平台,同人爱好...
灵泉寺石窟大住圣窟神王造像的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
摘 要:灵泉寺石窟是我国北朝至隋唐时期重要的石窟寺之一,以大住圣窟窟门两侧的“那罗延神王”与“迦毗罗神王”浮雕造像最为精美,其对唐代的天王、力士造像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文章以大住圣窟神王造像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艺术学、图像学以及数字...
融媒体时代美术报刊传播效能提升策略探讨
摘 要:以《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为代表的国内主要美术报刊,通过运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跨平台传播,提升了传播效率,满足了读者需求,对传统的纸质传播形成了有力补充;同时也暴露出内容质量有待提高、传播平台比较单一、传播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古代“碧纱笼”在文学、绘画艺术与社会习俗中的多重形象探析
摘 要:“碧纱笼”,这一源自唐代宰相王播故事的文学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成为诗赋、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描绘对象,而且在绘画艺术和社会习俗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了尊贵和天命的象征,寄托了文人墨客的情感和理想,突显了人们对美好生...

审美与音乐

声音作为简单感官的审美可能性
摘 要:洛采声音理论建基于“开端性哲学”的起点,立足于哲学心理学的优先性,探讨了声音之为声音的本性是从“灵魂”的感知中来阐释其“何以显现”。从中揭示出作为简单感官印象的声音本身所具备的关联性,关联同时也是情感现身的场所。由此,从以上前提出...
中西剧场差异与当代中国古典舞重建
摘 要:剧场不仅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也扮演着生产艺术形态、观演关系、美学追求等诸多要素的重要角色。文章通过梳理中西剧场的历史变迁、文化渊源及其与舞蹈形态之间的关系,解读不同语境下,西方芭蕾艺术与中国戏曲舞蹈的身体差异性是如何在剧场媒介及...
新时代戏曲类非遗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及策略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绍剧作为戏曲类非遗以它的独特性在戏曲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为绍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重重困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发展机遇。现代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审美与艺术学

不可能的相遇
摘 要:绘画从远古发展至今,在与其他艺术形式、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科技革新等环境的共存和相互影响下,历经本体思潮、流派数次变革,其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且不可回避,而由此激发的机遇也不容忽视。挪威艺术家拉斯·埃林采用图像重构的手法,...
阐释学视域下全形拓补绘画艺术形象建构
摘 要:清代金石学更多关注古物的艺术性,这在绘画中的体现即是出现全形拓补绘画这一新艺术形式。全形拓补绘画是指画家先在已经传拓了古器物全形的拓片上描补器物细节,而后作画花卉,使普通拓片发展转变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有着拓工传拓、画家补绘、观...
凝聚与延展图式:《儿童晨报》的图像观念与实践
摘 要:《儿童晨报》聚焦科学与战争主题,重构儿童认知结构,秉承“写真”的图像观念,加入儿童身份与社会议题的探讨。知识与知世的图像叙事,以叙事性漫画发挥美术更新儿童心智的实用价值,并通过艺术化再现新闻时事,强化儿童主体意识,促进儿童参与社会...
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摘 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行动指南,对研究社会现象和变迁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为切入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形式和内容,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美术创作中的关系,同时阐释马克思主义...
尼奥·劳赫绘画中场景构造的艺术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绘画中的场景艺术”展开,以尼奥·劳赫绘画中的场景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当代画家尼奥·劳赫具有场景特征的绘画艺术,研究尼奥·劳赫画面中组合场景创造出的新视觉效果,解读不同场景带来的艺术效果...
“石化”世界:晚明人物画的石与假山
摘 要:假山和石头常作为配景在人物画中出现,晚明人物画中石与假山的“变形”致使其形态、功用具有了鲜明的主观意义,人物在与假山石的身体互动臻入“石化”的境界。“石化”即“时化”,是如石一般超越时间、彰显生命精神。画中石和假山对巧拙的超越可见...

审美与文学

儿童诗中的词语修辞及其审美功能
摘 要:词语修辞是儿童诗审美创造的重要方式,在儿童诗的修辞活动中,不同类别的词语成分,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信息和审美情趣。本文以《中国经典儿童诗300首》中收录的儿童诗作品为主要对象,考察其中的词语修辞及其审美功能,结果表明:叠音词语、颜色词...
当叙事失去重量
摘 要:在近年来以非自然叙事学为代表的后经典叙事学异军突起的背景下,卡尔维诺的展望仿若预言般在我们耳际回荡。《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作家即是以与非自然叙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轻”作为其对新千年文学构想的开端。重回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龙山落帽”何以深受北宋词人欢迎
摘 要:北宋词对《世说新语》典故的选取和运用与词的展示场合有关。如“龙山落帽”原典故既无酒水又无秋景,却常与重阳秋景和宴饮行为直接挂钩;本为辩论方式的“清谈”在宋词中变成了酒宴上轻松愉快的交谈。现今能看到的北宋词绝大多数为文人词。北宋文人...
道家真人诗词中的生命之美
摘 要:道家自古以来致力于对人的自然与精神生命的探索,在精神的时空中寻找出路,寻找生命永恒的承诺。这种追求与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在道家真人们的事迹、神迹以及创作的诗篇中。基于历代得道真人的诗词,探讨其中具备的不同于世俗诗人的质,阐述其中呈现...
丝路文艺书写及审美共同体建构
摘 要:丝路文化承载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时代写照和民族表达,跨民族、跨文化、跨语境的审美主体由地方人文中的个体生命感知谱写成熔铸共通的“歧感共同体”。丝路审美场域通过对感性秩序进行再分配,建构出属于全人类的自由、自主、平等的文艺场...

影视美学

异域呈现、欲望表达与历史镜像
摘 要:要真正理解电影《第一炉香》的意旨,发掘其价值与意义,需将它放置于许鞍华的电影谱系中来考察,而不是简单地与原著小说相比较来评判其得失。细读这部电影并将其与许鞍华的其他作品相联系,则会发现,无论是在地域风情的呈现上,还是在欲望的表达中...
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中人民性的表达
摘 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文艺创作的深远影响,尤其聚焦于文艺作品中的“人民性”理念。本文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在人物塑造、叙事策略、美学风格三个方面的“人民性”表达方式。在人物塑造上,对角色的祛魅与平民化处理,与观众建立了深厚的情...
《隐入尘烟》:“家宅”的空间认同与话语重构
摘 要: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以纪录片式的现实主义风格成功塑造了一对底层人物形象,并通过两人在“家宅”之间的辗转铺开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既纯净又残酷的乡村图景。“何以为家”是整部电影追问的主题,“家宅”空间的塑造依赖于影像文本层面的家...
女性导演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的“他者”化建构
摘 要:近年来,女性导演创作中的女性主体性与女性视角大大增强,母女关系成为了女性导演着重表现的情感关系。但是与主体性逐渐增强的女儿相对应的,母亲在一个完全的女性叙事框架下被放于“他者”的位置,母亲被“异化”为马克思理论中非“现实的人”。通...
国产仙侠剧的身体伦理表达与文化探赜
摘 要:国产仙侠剧历来保持着不俗的市场成绩,商业性标签镌刻在其十余年的发展脉络中,催化着其走向进一步的成熟。虽然作为与传统文学的奇幻叙事渊源颇深的中国特有电视剧类型,仙侠剧在文化向度上的溯源可以跨越较长的时间轴线,但广泛的网络小说、网络游...
文化隐喻与精神焦虑:克里斯蒂安·蒙吉电影的空间演绎
摘 要:21世纪伊始,罗马尼亚电影由于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的出色表现,被电影界称为“罗马尼亚新浪潮”。自普优的《无命钱》于2001年展出开始,在将近20年间,罗马尼亚电影迎来了其黄金年代。克里斯蒂安·蒙吉(Christian Mu...
《疯狂元素城》:美国“熔炉”与好莱坞文化工业下的“伪爱情”
摘 要:皮克斯的新作《疯狂元素城》延续着其在动画创作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影片中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城市指代着美国由多民族移民组成的“熔炉”社会,不同族群的生存环境折射出现实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关系;同时影片巧妙地结构起爱情的元素,爱情类型元素的介...
情动视域下《熊从山那边来》的电影改编艺术探析
摘 要: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熊从山那边来》是一部现实主义佳作,其文本的多义性既为影视改编出了个难题,也打开了二次艺术创作的空间。萨拉·波莉改编的电影《柳暗花明》赢得了不少影评人和观众的赞誉,但也有人对该片感情戏的处...
相关杂志
  • 美术界

    美术界

    2025年04期
    ¥12.00
  • 艺术品鉴

    艺术品鉴

    2025年02期
    ¥9.90
  • 中国收藏

    中国收藏

    2025年04期
    ¥18.00
  • 人民音乐

    人民音乐

    2025年04期
    ¥14.49
  •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年07期
    ¥18.00
  • 上海戏剧

    上海戏剧

    2025年02期
    ¥6.00
  •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

    2025年01期
    ¥12.00
  • 上海工艺美术

    上海工艺美术

    2025年01期
    ¥12.00
  • 艺术评鉴

    艺术评鉴

    2024年24期
    ¥15.00
  • 艺术大观

    艺术大观

    2025年05期
    ¥12.00
  • 公关世界

    公关世界

    2025年08期
    ¥12.00
  • 收藏·拍卖

    收藏·拍卖

    2025年01期
    ¥28.89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130.68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美与时代·下

杂志价格:¥10.8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美与时代·下

杂志价格:¥10.8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