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打假”还是“假打”
打假,成为2024年社交媒体的高频词,而打假博主“假打”,以及高流量背后的灰产利益链被曝光,更是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规制职业索赔”联合报道组经过梳理发现,部分职业索赔群体凭借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学徒”套餐,衍生出收徒、卖课等完整产业链;部分职业索赔群体利用网络热度炒作,有的“知假买假”,明知商品存在问题仍大量购买并主张高额赔偿;有的“小错大打”,利用非实质性瑕疵胁迫赔偿;有的“故意造假”,虚构事实、利用网络向商家施压……相关行为超出了消费维权的范畴,更偏离了促进公平正义的初衷。(剩余199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