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分享

“压力”“动力”“阻力”

——抗战时期英士大学新建原因初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全面抗战以后,为通过教育资源大转移的方式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内迁至“大后方”,由此,原高校所在省区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抽空”的“压力”。以浙江省为例,4所高校3所迁走,部分大学生无法随迁、中等教育发展催生的升学需求,以及收容和救济了大量来自战区的失学学生,进一步加大高校资源匮乏的“压力”,创办一所新大学有着多方“动力”,于是浙江省于1938年提出建立浙江战时大学。(剩余6659字)

网站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PDF下载),如需保存文章,可以选择【打印】保存。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