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历史、文化与生命的“根性写作”

——论新世纪以来的壮族散文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观念转型以及90年代文学桂军的“边缘崛起”,新世纪的广西文学呈现出多民族文学多元共生、文体丰富的新局面①。其中,壮族作家的散文创作也在时代的潮流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从创作队伍来说,新世纪以来从事散文创作的壮族作家梯队整齐、力量壮大。生于1930年代的韦其麟、凌渡依然在坚持笔耕,生于1950年代的冯艺、庞俭克、黄佩华、岑献青和生于1960年代的严风华、石一宁、凡一平、牙韩彰、黄鹏、黄少崇、蒙飞、透透等作家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生于1970年代的陶立群、罗南、黄土路、梁志玲、韦露、廖献红等作家的散文开始走向成熟,生于1980年代的黄庆谋、黄其龙和生于1990年代的廖莲婷等新生力量也显示出良好的创作势头。(剩余11655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