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标准演变的五副面孔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至今已逾百年,儿童文学批评却一直比较薄弱,批评标准处于混沌状态。2021年崔昕平发表的一篇名为《儿童文学批评与创作掣肘》①的文章便指出了儿童文学批评领域的诸多乱象,表达了对儿童文学批评标准、尺度混乱的忧虑。实际上,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百年历史中,已经存在着诸多思考,这些思考如今也正在被当下的批评者们潜移默化地吸纳运用,只是离开了标准产生的具体语境,词汇的意义已变得复杂混乱,而在商业出版的潮流下,儿童文学的批评者有时缺乏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专业素养,也无暇去了解这一标准背后的具体含义和价值选择,从而对这些标准进行了片面、主观化的理解和运用,由此导致儿童文学批评失当现象的产生,对当代儿童文学优秀作品的推介和文学品质的提升造成阻碍。(剩余16069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