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山东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引言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土壤,更是非遗的诞生地。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亟待开发的文化宝藏。只有激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巨大能量,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主要成果如下:
在理论研究层面,刘彦武(2017)等学者从嵌入理论视角进行了探究,认为嵌人性是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根本性特征,当前以非遗代表的乡村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脱嵌的趋势,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重新测量和嵌入[1];郑燕(2022)基于文化记忆理论提出,乡村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唤醒和增强村民与传承人的文化记忆是推动乡村重整和文化认同的关键,通过艺术乡建、文化地景再造与乡村旅游协同共生等模式能够完成文化记忆参与乡村振兴的跨界实践[2]
在实践途径方面,不少学者在品牌建设和传播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剩余704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