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如何“更好”:张怡微小说的情感政治学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一、亲密的公共性与情感劳动

张怡微作品所激发的情动效果,可以理解为“亲密的公众”(intimate public)的延伸效应。在《女性抱怨》中,贝兰特提出,自1930年代起,经由大众传媒、印刷技术的推动,女性在对“感伤文学”的共同消费中形成了一种亚文化传统。围绕妇女苦难、情感专长的书写策略,成为“女性文化”情感宣传的主要方式。(剩余12440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