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美德的情感建构
20 世纪70 年代末,美国的生态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但由于其理论的先天性不足、内在逻辑不能完全自洽等,遭到了传统哲学家的质疑[1](37)。托马斯·E. 希尔(Thomas E. Hill)另辟蹊径,从人的内在品质出发,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会破坏环境”的问题,认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不能较好地解释环境破坏给我们带来的道德不安,之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环境危机,是因为有些人缺乏我们所赞美和具有重要道德意义的诸如谦卑、感激等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有助于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亲近、欣赏和热爱的情感,进而实施环境保护的行为[2](211-224),标志着美德伦理从此走进了环境伦理学。(剩余1310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