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乌托邦、主情主义与文体的开放性

——论郭沫若《一只手》的革命主体再造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25(2025)03-0034-13

一、引言

1927年10月,跟随南昌起义部队撤往广东的郭沫若于途中与队伍失散,在盐酸寮蛰伏了一周时间。面对大革命的落潮与南昌起义的受挫,这位在两年前高呼“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①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如何从革命回到文学的问题。(剩余16759字)

monitor
客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