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硕的成果 非凡的贡献
——从学者刘锡诚看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范式转换
一、应许之地
四十多年了,从1980年代开始,北京安定门外先生和夫人马昌仪先生的家,不知去过多少次,每次离开,回首伫望先生和夫人马昌仪先生家在十三层楼上的窗帘,心里总要对自己说:还是要多来!还是要来多看看他们!“不知安定门前路,今生还能走几回?”(荒芜诗句换字)安定门外东河沿8号楼(中国文联宿舍)1301室,是我们民间文学—民俗学界多少学人,无论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获得帮助、提携、劝勉和慰藉的应许之地!
在我的记忆中,先生对已经到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工作的我曾寄予了莫大的期望。(剩余1572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