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沃野上,行在真理间
    带着“科学报国”的信念,李四光始终坚持真理,经过不断地努力探索,最终创建了地质力学,40年实践经验汇聚而成的《地质力学概论》,也成了地质力学的扛鼎之作。
    张雨荷
  • 李四光为毛泽东写地质科普书
    于是,李四光把自己的著作和论文《地质力学概论》《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些什么》,以及老一辈著名地理学家章鸿钊的专著《石雅》,一并呈送给毛泽东,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张便条:“给您找了一些,但是不太适合您看。
    周惠斌
  • 精研求索路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石迹耿千秋现代地球科学奠基人
    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经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到60年代的《地质力学概论
    王渝生
  • 基于应力解除法在软岩深埋隧道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隧道力学概论[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3.[3]代聪. 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开挖与支护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8.
    郑小洋 吴耀宗 胡赟 何小波
  • 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者:李四光
    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完稿。这是李四光40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地质力学研究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高琳 陈琛
  • 电站高温高压管道限位间隙选取与优化设计
    [10] 王洪纲.热弹性力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11] 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材料力学:Ⅰ[M].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吴清亮
  • 不同频率驻波叠加的计算机模拟和讨论
    Griffiths).量子力学概论(翻译版)[M].贾瑜,胡行,李玉晓,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2.
    唐德翔 郭昭全
  • 郭永怀:愿以此身许国
    他参与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等报刊,并出任主编;翻译出版《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在郭永怀等人的努力下,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爆炸成功!
    杨令勋
  • 泉州地应力测量及断裂稳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1]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1-23.
    王磊
  • 李四光:大地之子光耀四方
    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正式出版,一套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和自然灾害评估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任芳言
  • 吕梁山南部高天山典型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分析及养分分级
    广东南岭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状况比较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9):63-67[13] 沈善敏.中国土壤肥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4] 周呜铮.土壤肥力学概论
    赵育鹏 奥小平 武秀娟
  • 浅埋隧道洞口段穿越冲沟地形进洞方案
    隧道力学概论[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3.[3]赵继伟, 高杨. 长大隧道穿越冲沟超浅埋段地表注浆加固技术[J].
    王国丰
  • 地球燃烧物质的起源以及山的形成
    地质力学概论 [M]. 科学出版社,2021[6] 地球内部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研究 [J]. 地质学报,2023 (3): 456 - 470.
    伍方华 伍学忠
  • 不忘初心,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前行
    他在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中,运用力学观点,创立了地质力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编写出版了《地质力学概论》这部重要著作。他以近 70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地质事业中去。
    马任远 高雅 曾可宣
  • 5E教学模式在“河流动力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在不断的讲述、质疑以及补充中,学生会逐渐发现一些自己在讨论过程中所忽视的点,也会渐渐加深对河流动力学概论的认识。 在学生最终提交一份较为完善的答案之后,就来到了迁移环节。
    张戈 陈思宇 王笑峰
  • 非物理类专业“量子物理”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2]大卫·J.格里菲斯.量子力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徐皓
  • 李四光——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1962年年初,李四光完成了重要著作《地质力学概论>。这是他40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地质力学方面研究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化学反应思维及其教学概说
    Berthollet, 1748~1822,法)在其论著《亲和力定律的研究》和《化学静力学概论》中提出: 化学反应不单要看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以及产物的性质,尤其是产物的挥发性及溶解度。
    吴俊明 李梦雪
  • 岁月如诗,细书欢颜
    在6个月的时间里,他的代表作《地质力学概论》在这里完稿,奠定了新中国地质科研工作的基础。柳亚子旅居青岛则是在1934年,青岛现存的有关这段时间的记载不多,但仍能从他描写青岛的几首诗中看到与青岛的交集。
    王一如
  • 文山—麻栗坡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地质地貌证据与滑动速率
    [23] 丁国瑜.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说明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李鉴林 常祖峰 阿拉塔 刘昌伟 杜浩国 徐俊祖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