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教育革新
    1950年,教育部指出“发展农民业余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16]。在实际工作中,推行把农民的季节性业余教育与全年的业余教育结合起来。
    张英 季卫兵
  • 新中国的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职业教育
    《指示》要求农民业余教育继续以冬学形式为主,并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指示》精神及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业余教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实现了较快发展[6]。
    张祺午 荣国丞 郭丹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宣传与政治社会化
    1950年6月1日政务院发出了《关于开展职业教育的指示》,12月14日政务院批准并转发了《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
    刘开华 李奕霏
  • 从“为革命服务”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这一时期,提高工农干部及其子女的文化水平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采取职工业余教育、农民业余教育以及创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等方式,吸收工农干部及其子女入学,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
    马佳 张爽
  •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农村扫盲运动历史考察(1949—1957年)
    [3]董纯才.第一次全国农民业余教育会议的总结报告[J].人民教育,1955(9):29-34.
    包竞成
  • 接续奋斗 再谱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篇章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党组织开展冬学运动、农民业余教育、农村干部教育、“半农半读”和“社来社去”等,突出扫盲、农业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水平
    胡永万
  •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为提升农民的业余教育水平,1950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
    崔晓达
  • 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基本经验及展望
    国务院、教育部等曾多次颁布开展农民业余教育、扫除文盲的文件,1956年全国21个省市成立了“扫盲协会”,在全国建立农业技术站16466个,对农民进行识字教育和农业技术普及教育,改造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
    宁永红 冯利臻 石秋香 林楠
  • 论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三重逻辑:历史、政策与价值
    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大会修改并通过《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和《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11],鼓励以多样化形式发展乡村教育,标志中国当代乡村教育现代化吹响号角。
    杜尚荣 王著琴
  •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农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转发《关于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报告》的批示,要求西南地区在不耽误生产的情况下招收10万农民参与农民业余教育。
    牟雨璇
  • 中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
    在教育方面,开展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民业余教育,创办工农速成中学、工农文化补习学校、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半农半读学校等;开展识字运动、扫盲运动,组织农民常年学习(1954);改造和建设农村文化馆和文化站,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网
    张远新 王淑梅
  • 新中国乡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启示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颁布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提高农民首先是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各级政府和部门相继开展农民业余教育,实施星火计划、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计划和项目
    查代春 钟志贤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