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属物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通过评价反馈不断提升“金属物理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结语以上是我校“金属物理学”教研室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中的尝试。
    陈福文,徐广龙
  • 自称“乡下人”的陈能宽是文艺爱好者
    1952年,陈能宽与合作者发表了论文《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这项研究被誉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创举,得到了国际冶金界同行的广泛认可。
  • 王业宁:不因循守旧的物理学家
    她还参与编写了《金属物理学》《晶体缺陷和金属强度》等著作。2019年2月22日,王业宁因病逝世,享年93岁。
  • 以金属材料智能设计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
    突出强化基础课知识点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例如线性代数中“实对称矩阵必定可以对角化”的定理在计算“多元本征扩散系数”和“马氏体惯习面”时的实际应用等;尝试打通金属物理学、金属热加工工艺学、金属热处理技术等多门核心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徐广龙 丁洁 陈福文 朱云峰
  • 新时代背景下的金属材料学教学改革探讨
    其先修课程主要为“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学原理”或“金属物理学”等课程,由于相关课程存在知识内容重叠以及不同院校课程设置不同原因,“金属材料学”的授课内容也有所差异。
    万鹏 李月明 孔凤玉 李润霞 陈德良
  • 冯端:春风化雨育真人,横跨理工钻科研
    冯端是享誉海内外的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金属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洪嘉骆 刘小贤
  • 葛庭燧:科学岛上归国科学家的“四至”传奇
    葛庭燧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毕生致力于金属物理学的发展,与同时代国际最著名的金属物理、材料科学家并驾齐驱。
    赵菁奇
  • 材料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7]冯端,丘第荣.金属物理学: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48-289.
    章立钢 袁媛 刘会群 李劲风
  • 多周期动态循环应力下的J-A-N力磁耦合机理模型
    金属物理学—第四卷—超导电性和磁性[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553-559.FENG Duan.
    邢海燕 刘伟男 陈龙 徐成 弋鸣 颜俊杰
  •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四重构”与“两创新”教学改革
    首先,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源于金属材料方面的专业课程,包括金属学、金属物理学等,知识体系和框架仍然延续着金属材料的专业特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对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专业的培养特点,也没有很好地融入目前先进材料的设计和发展理念
    田相鑫 章强 李传明 刘伟 苗欣
  • 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驱动的物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男,博士,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物理学;蔡彬(1971—),男,博士,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物理学;王明星(1963—),男,博士,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金属物理学
    黄海 蔡彬 王明星
  • 物理学泰斗冯端逝世,“冯端星”依旧闪耀
    从最初的助教到院士,再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从教遍物理学各个分支,到开创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先河,再到成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位科学大师清晰的奋斗轨迹,让人敬仰。
  • 程开甲:我与祖国在一起
    甚至连《金属物理学》这样的书,他都奉为至宝,带回国来,结果真的派上了用场:1952年院系调整后,程开甲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都用上了这本书。
    于庆田
  • “材料先进计算”力学本研一体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这四部分内容分别是:固体力学中偏微分方程、原子分子模拟方法、介观宏观模拟方法、时间空间多尺度模拟技术,涉及数值计算方法、金属物理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多门学科基础知识。
    汤笑之 郭雅芳 山美娟 税国双
  • 甘献年华逐紫烟
    陈能宽充分发挥了他金属物理学的知识,根据材料科学的相似性原理、流体力学的相似性原理及几何相似性原理,从最初的钢材料、单个元件开始,一炮炮地打,一个个地分析。
    王磊
  • 艰辛探索稀土新材料与新技术
    这所学院对家庭背景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而且在钢铁行业闻名,我们所学是理论性质的知识,主要是学习金属物理学。当时学校非常重视这个领域,有四位从美国回来的专家,这些专家都在金属物理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霍知节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