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意义叙事
    [责任编辑 唐健君]Narrativ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Pioneering a New Path ofModernization
    韦宇婷
  •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
    [责任编辑  唐健君]O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Concept of Ecological Marxism and
    蒋谨慎
  • 交往实践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
    [责任编辑 唐健君]The Civilizational Logic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from
    魏强 庞小林
  • 王维与长安文人的交游及山水田园诗群的建构
    [3] 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958.
    高萍
  • 《毛诗注疏》引书与清代考据之风
    隋之一统,入唐则南北之学融合,《五经正义》正乃融合之硕果,然孔颖达等人释解经传时特为重视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李小成 王卓英
  • 论张载为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及其现代价值
    [11]胡适.胡适口述自传[M].唐德刚,译.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
    林乐昌
  • 从禁苑射殿到外朝正殿
    [9] 马得志.唐大明宫含元殿的建筑形制及其源流——隋仁寿殿与唐含元殿在建筑形制上的比较[G]//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大明宫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王天航
  • 月兔形象文化背景探源
    [责任编辑 唐健君]Explor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Moon Rabbit ImageGUO Yangzi
    郭阳子
  • 南朝道馆的庄园经济与生活方式
    [4] 孙齐.唐前道观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100.[5] 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0:787.
    郭文娟 刘康乐
  • 高质量发展是真正解决人类实践三重矛盾的发展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高度,将它当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涉及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的根本问题。从价值哲学角度看,高质量发展之所以对中国式现代化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总结了千百年来尤其近百年来人类发展的经验教训,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实践的三重矛盾,即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实现真
    张学广
  • 《唐高祖实录》辑佚与研究
    五、结语唐亡距今已有千余年,唐宫档案尽皆失传,唯《唐实录》以案牍为史源,存有档案片断,而时至今日,《唐实录》又已亡佚,仅有佚文传世,断墨残楮、难聚易散,一旦舍此,无异于焚琴煮鹤
    邓闳旸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视角下传统村落现代化发展路径分析
    长安唐村项目是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农文旅项目的探索实践。唐村在古村落修复保护的基础上,整合出集农业双创园、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综合体、柳青文学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园区。
    李小红
  • 上官弘生平考述
    [14]赵文成,赵君平,编.新出唐墓志百种[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葛宁 李永
  • “一带一路”主题纪实影片的叙事转向及传播创新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交流以及打造共同市场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也为沿线国家的文化发展与国际传播带来了新机遇。通过从时间、空间、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该类型影片的叙事路径转向,提出借助视角切入小微化、内容架构多元化、时空组接穿越化、传播方式矩阵化、场景展示沉浸化等方式实现“一带一路”纪实影片的叙事传播策略的创新,进而在观念上回应时代要求、服务倡议主题
    荆翡 宣睿
  • 关学精神与关中书院
    所以,唐文治评论说:“(柏子俊)先生之学,关学之正传也”(见《柏沣西先生遗集》)。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一部关中书院史,就是关学精神的承传史,关中书院乃是传承关学精神的学术高地。
    赵馥洁
  • 第七届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周、秦、汉、唐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关学的周、秦、汉、唐文化基因,使得关学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关中地域文化特性,同时又具有了超越地域的普遍价值;西安美术学院魏兴博士在《“西北的黄埔军校”——大革命时期的西安中山军事学院和中山学院
    王建国
  • 共通感“一般”的研究旨趣及其观念史的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  唐健君]On the Research Purport of the “General” of Common Sense and
    李河成
  • 清代官补图案民俗文化要素探源
    摘 要:“官补”是明清时期官员正式礼服上所使用的重要配饰,出自宫廷服饰礼仪体系,属于标准的宫廷文化产物。但无论花式纹样还是内容题材,无不与中国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深入研究官补的各类图案要素时,有必要着意于从民俗文化图式的纹饰特点、内容题材、应用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从中发掘出那些极具民俗文化内涵的元素来。通过梳理与分析这些传统纹样,有助于理清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系,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
    刘畅
  • 论汉代经学视域下贾谊形象的塑造
    刘骏《关于李陵〈与苏武诗〉及〈答苏武书〉的真伪问题》,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王琳《李陵〈答苏武书〉的真伪》,载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丁宏武《唐前李陵接受史考察
    杨延平
  • 秦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汉代烽燧中用来传递信息的器具有烽、表、灶、苣、积薪、鼓等,但其使用情况一直众说纷纭,特别是烽,是主夜还是主昼,唐时就形成对立的颜师古与张守节、司马贞两种不同的观点,近代学者王国维、劳幹两位先生力主颜师古说
    徐卫民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