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深海浅说》
    介绍了截至目前深海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全球大洋深部结构与成因、海洋碳循环、“蛟龙号”科学深潜等;展示了新兴深海探测技术,如海洋探测系统、深海遥感、海洋地质钻探及采样技术等;列举了深海前沿研究面临的科学挑战,如需要怎样的技术来提高海洋地质灾害的测年水平
  • 向南海进发,向海图强
    10月5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载着来自9家科研院所的50余名科研人员驶向烟波浩渺的南海,开始为期20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的首个海洋地质灾害重大科学考察共享航次研究项目
  • 山东省长山列岛北部海域浅表层海洋灾害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1] 贾永刚,陈天,李培英,等.海洋地质灾害原位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2,33(3):1-14.
    张燕挥 张一 勇晓宇 雷雁翔 张朋朋 孟屹明
  • 单道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在长岛海域的应用
    [19] 赵广涛,谭肖杰,李德平.海洋地质灾害研究进展[J]. 海洋湖沼通报,2011,1:159-164.
    张一 王成明 张朋朋 胡蕾 张宁 吴治国 勇晓宇
  • 浅地层剖面技术在长江三角洲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①浅层气尤其是高压浅层气是重要的海洋地质灾害因素之一,是海洋地质灾害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冀应斌
  • 探索神秘的海底
    首航结束后,在该项目持续的3年时间里,贾永刚团队还将对海底流体迁移进行一系列观测与研究,进一步揭示海底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形成机理,以期实现海洋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和有效防控,更好地保障海底工程地质环境安全
    李英菁
  • 跟随“奋斗者”号潜入深海
    “奋斗者”号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台可载人的万米级潜水器,拥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对于深海科学考察、采集样品、支撑多型国产仪器装备海试、深海搜寻打捞、深海考古、海洋地质灾害与深水油气工程、深海电影拍摄等
    孔秀
  • 向南海进发!
    “海二”本航次执行的则是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的首个海洋地质灾害重大科学考察共享航次研究项目——南海北部海床流体迁移致灾机理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
    张利娟
  • 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国际地质灾害管理组织将地质灾害分为12类48种,12类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城市地质灾害、地壳活动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地面变形地质灾害、水源枯竭地质灾害、土地退化地质灾害、海岸带地质灾害、地面变形地质灾害
    温兰
  • 软件定义云边协同架构下的水下监测新机制
    大气温度及海浪海波的状态变化是海洋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海洋地震发生前,震中位置的大气温度折线图会出现“蝴蝶形”特殊曲线形状[26],因此可通过星载GNSS反射探测载荷卫星对海洋大气温度进行监测
    金志刚 洪叶 苏毅珊 羊秋玲
  • 海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完善农业气象、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地质灾害、耕地质量等各类监测网络,探索海南省乡村数据资源的管理、开放、安全、流通与交易制度。
    王颖凌
  • 我在南海做科考
    zgbd202411/zgbd20241107-10-l.jpg" /周远为期20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的首个海洋地质灾害重大科学考察共享航次研究项目
    李士萌
  • 大规模水下地形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海底管道是最快捷、最安全和经济可靠的海上油气运输方式,也是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受到海流的冲刷、海洋地质灾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断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冯传勇 张振军
  • 数字技术赋能防灾减灾救灾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海底地质环境的变动会诱发海洋地质灾害,继而威胁海底工程设施的安全。
    王一众
  • 震源和水听器沉放深度对单道地震勘探的影响
    单道地震勘探在海洋地质灾害调查、海岸带调查、海洋工程勘察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震源和电缆沉放深度进行小间距的变化模拟,从时间域对接收地震波受震源及电缆沉放深度影响进行分析,开展半定量到定量模拟研究
    张匡华 韩孝辉 钟宙灿 仝长亮 傅人康 王嘉琳
  • 南海北部陆坡区典型峡谷陡坡群地震稳定性
    收稿日期: 2023-10-19作者简介:  年廷凯(1971-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山地/海洋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领域方面的研究,E-mail
  • 深水水道沉积动力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近几十年来,随着古气候、古生物、海洋地质灾害、深海能源和深海沉积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深水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7],深水水道因其连接了陆源区与深水环境,成为深水沉积体系和沉积过程研究的有利场所
    田冬梅 姜涛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