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中国目录学重塑性发展
    无论是提倡目录学要“手工教学”[42],还是从新环境下目录学课程的价值出发设计大目录学课程[43],实践与价值导向下的目录学教育转型已形成共识。
    王平 苏杭
  • 学思想史:回顾与反思
    中国目录学在世界目录学发展史上有着明显的特色,通过比较中、西不同的目录学思想,可更好地考察中华文化背景下目录学的内在需求,深挖中国目录学思想在世界目录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凸显“中国思想”的特质,促进中国目录学思想传播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
    柯平 刘旭青
  • 湖南大学本《目录学讲义》考略
    在近现代目录学史上,商务印书馆于1926年7月出版的杜定友《图书目录学》是第一部以“目录学”为题名的研究著作,但系介绍图书编目,而非古典目录学。
    翟新明
  • “二观”阅读•“逐一”比对
    [批注]第1句阐述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的定性,即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
    涂韶华
  • 《文心雕龙》的目录学色彩
    该书在行文逻辑与具体内容上都受到前代目录学家及目录书的影响,使其自身的目录学色彩更深一层。在《文心雕龙》的文章用语上,也随处能感知其目录学之口吻。
    许正鑫
  • 目录学对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阅读推广的启示
    目录学知识应用,不仅仅是向读者推荐书籍,更是为读者提供或者指明一种读书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全面,而在于选择。尤其是数字时代下的目录学,能够帮助读者解决数字资源爆炸式增长和阅读之间的矛盾。
    秦淼
  • 读《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
    该书可作为中医古籍科研人员学习中医古典目录学,并利用中医古典目录学研究和传承中医文献,提供借鉴。
    孙天胜 王逢春
  • “他律”建构与传统目录学小说批评的现代转化
    抑或导致现代批评者既认为传统目录学的小说是一种“民间讽世写怀之作”,同时批评传统目录学所著录的小说“都不是演述故事,描写世态的作品”。
    温庆新
  • 目录学与古代小说批评研究的跨视域
    简而言之,目录学对古代小说批评的跨视域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亦可拓展到古代诗词、文章、戏曲等其他文类批评的探讨中。
    王祥辰
  • 世纪学人彭斐章
    2005年出版了汇集多年心血的专著《彭斐章文集》,回顾了目录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也展望了目录学研究的未来,是他一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孙守让
  • 古典目录学在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中的价值审视
    在古典目录学中,文化的线性发展的主要表现为儒家经典一直处于典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穆允军
  •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须了解文献学的其他分支学科
    因此,目录学的运 用,是做学问研究的基础工作。古今中外的学术研究, 无不是从目录学中的目录入手。
    田可文
  • “《法书目录》六卷”考辨
    [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成都:巴蜀书社,1991:106.[9]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1:157.
    毛伟林
  • 字书、金石与书法之间
    ·经籍志》始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遂成为目录学的分类定制。
    吴亚娜
  • 目录学视阈下孙楷第对通俗小说的现代建构
    [14]这就成为世人关于目录学著述著录通俗小说的某种基础经验。
    温庆新
  • 不断地施加友善的压力
    此外,我还依据通用教材《目录学概论》,加上了中国目录学史部分。我对所写目录学讲稿补充修改后,将书稿于1985年交给程先生。程先生批改后退给我修改并誊清。
    徐有富
  • 公共图书馆书目推荐品牌建设探析
    5 结语 书目推荐是目录学知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有效应用,也是解决“读什么”“怎么读”问题的关键方法。
    段珊珊
  • 晚明士人对传统目录学小说知识的扩容
    传统目录学作为晚明士人群体传播知识的媒介,通过对通俗章回小说等新兴文类或书籍的意义挖掘或知识构建,实现了目录学知识作为文化秩序调适或整合重要凭借的存在意义。
    温庆新
  •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留学考试及试题探析
    彭斐章,彭敏惠.文华图专目录学教育与目录学思想现代化[J].图书馆论坛,2009(6):9-18.
    黄雪婷 谢玲
  • 中国佛教目录研究起始年考辨
    [2]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217-218.[3]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96.
    徐建华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