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旅诗创作的点滴体会
    2005年《诗刊》拟在“每月诗星”栏目重点推我,编辑约我写一篇创作谈,即本书附录中的《给诗以温度和硬度》,文中大致表达了我当时对军旅诗创作的认识和对自己的实践要求。
    朱建信
  • 青铜气质 岁月留香
    我想,军旅诗正是这样的存在,他淡然而坦然,方正凝重卓尔不群,既有金属的质感,又兼具了诗意的浪漫。喜欢军旅诗,就是喜欢他的不谄不媚、乐于坚守!
    陈玉福
  • 军旅生涯如何成诗
    顾名思义,“军旅诗”主要指由有参军经验的作者写的、以军旅生涯为主体的诗歌,呈现部队生活以及士兵的见闻和体验是其专长。这一点,刘立云的作品也不例外。
    王辰龙
  • 曹操用军旅诗所传递的
    曹操的这些军旅诗,反映汉末动乱以及军旅艰难、征夫痛苦者,足以使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生活的珍贵;抒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情怀者,更能激发人积极进取、追求远大的雄心壮志。
    龙文玲
  • 读《雷锋日记》立德铸魂
    从读《雷锋日记》到写《军旅诗记》,用雷锋精神立德铸魂。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雷锋精神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祥
  • 天边有颗金色的星
    军旅诗人一定要发挥军旅诗的优势,放眼时代,壮大格局,要有大视野、大情感、大气派,在伟大的新时代形成自己的新气象,发出洪亮而独特的声音。”
    王文娟
  • 根植青藏高原的歌者
    程步涛、王久辛关于军旅诗及其“中国新诗百年”访谈录和答记者问里,杨泽明也被赫然列点。
    杨剑冰
  • 在悠悠梦境中化作深秋的红叶
    艾蔻的和平军旅诗,坚定不移,走的都是这条路。比如《夜训》:“女兵与步枪∕本是一场狭路相逢∕而黑暗,无疑加大了所有难度”。
    刘立云
  • 格致斋书话(续)
    这使得他笔下的军旅诗迥异于那些待在大城市、连枪都很少摸、仅凭着才气与想象的“白面书生”所写的军旅诗。后者的那种浮夸与程式化,让从古典军旅诗词中走出,又见识过什么是好的现代军旅诗的我生出一种本能的厌倦。
    卢周来
  • 《采薇》(节选)的教学解读与设计
    古代的军旅诗主要反映边塞烽烟,四处征战。而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以及和平建设时期以来,军旅诗从悲情无奈转变为抒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产生不畏艰苦、勇于奋争的巨大能量。
    刘辉
  • 走进唐诗
    小作者喜爱唐诗,更偏爱其中的军旅诗,《从军行》《出塞》《凉州词》……他如数家珍,这让他的文字有了壮阔的气势。
    李元楷
  • 我也学学你写一首试试:
    读顺朝老弟的军旅诗,感觉你心最热, 情难忘。我曾是一名军人, 胸中充满激情。
    杨启云
  • 咬定关键词 打通语意“隔阂”
    如本首《关山月》中出现了将军、壮士、逆胡、遗民等关于人物身份的名词,由戍楼、刁斗、干戈等传统意象,我们就可以推知这首诗的题材是军旅诗。
    张福圣
  • 以色写物,渲染意境
    纵观全诗,诗人以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描写了一幅五色交辉的独具匠心的战争画面,一扫以往边塞诗荒凉、单调、沉闷的色调,为边塞诗、军旅诗题材注入了一抹艳丽、诡异的美的色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刘长杰
  • 三曹诗歌创作差异及成因浅探
    他的丰富的军旅经历,无疑会使他的军旅诗能够最为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堪,具有极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曹操的军旅诗歌具有非常强烈的沉郁之感,比如《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李楷淳
  •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路径探析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岑参是把边塞诗、军旅诗与送别诗融合在一起写的。
    戴玉梅
  • 中国古代军旅诗歌的尚武精神
    有些军旅诗则通过梦境的描写,浪漫地想象军营生活。
    高峰
  • “为天地立心”:伟大时代的精神利器
    他的诗歌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军旅意识,但这种军旅意识之下又超越了军旅诗而更加注重去发掘更为普遍的人性,对于诗人而言,不管在“人”前加上了什么修饰词,都永远无法改变“人”所具有的人格和禀性。
    聂茂
  • 家国情怀类古诗教学例析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一诗常常被视为军旅诗的代表作,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教学时,笔者抓住诗句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读诗句,思考能够从哪些诗句中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葛茜
  • 诗词创作中环境思维
    写诗20多年,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每当写军旅诗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境界。因为,军旅的环境是我所熟悉的。如:“边境穿行欲断肠,当年历史已微茫。界碑立处杂荒草,一朵花开两国香。”
    刘庆霖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