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纪事

北京纪事

2025年09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北京纪事》以铸造北京文化、成就北京性情、关注北京人物为定位。《北京纪事》通过全方位记录北京发展,重点关注古都人文历史的...     展开

类型

月刊

类别

时政综合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15.00 ¥9.00
目录

北京影像

大中轴
这是一条犹如脊梁的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7个多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 这是一条以建筑韵律谱写的线,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

刊首荐读

鼓励民间合法收藏,形成协同保护新格局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25年3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了。 一直以来,民间收藏虽在文物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却因法律定位模糊而备受争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明确把鼓励民间合法收藏写进了条款:“国家鼓励公...

焦点

编者按
民间收藏,讲究的就是个“玩意儿里见乾坤”。有句老话儿说,“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话糙理不糙。您瞅那胡同口蹲着的青花碗、大杂院窗根儿底下的蝈蝈罐儿,指不定就是前朝哪位爷手里盘过的宝贝。民间收藏的妙处,就在这里——玩意儿不必是官窑珍品,可那...
触手可及的民间收藏
收藏犹如隐秘而坚韧的脉络,稳稳扎根于民间。它并不是博物馆中那些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珍品,而是众多接地气的古玩,玉器、珠宝、书画、陶瓷、青铜器及各种民俗物品,以及各个时期的老照片、徽章、邮票等,其范围无所不及。 提到收藏品,就会联想到旧货,其...
“稀奇古怪”的小众民间收藏
从北京市文物局发布的官方资料来看,整个北京地区登记备案而且正常开放的博物馆有210家,其中主要以民间收藏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占了总数的20%左右。相对于大型国有博物馆里展出的国之重器,非国有博物馆里那些来自民间的收藏,会显得更加市井接地气儿,...
老物说史人文长辛
在京西南长辛店古镇,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的负责人尹喜军和他的团队用民间收藏的老物件留住了千年古镇的乡愁。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发挥民间收藏专长,以老物件为媒,讲活历史,唤醒乡愁,谱写了一曲现实版的守护搬迁居民对古镇乡愁的雄壮活剧。 个人喜好变公益...
旧籍拾珍
我收藏旧籍的兴趣来源于读书。最早上小学五六年级时,家里只有父亲转业支援地方时带回来的几本小书,其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那时常常翻看,最喜欢那种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事物的模式,于是养成了对历史的偏好。后来我的个人藏书专题,回顾起来,几乎都是历...
北京连环画民间收藏往事
连环画,这一承载了几代人集体记忆的独特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它以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人们打开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其影响之深远、魅力之独特,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的文化产...
读书与藏书
我启蒙的读物是《少年文艺》和《中国少年报》,那是上小学时,母亲为我们几个孩子订阅的。家里还有本《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是我课外阅读的第一本书。中学开始阅读当代中国和苏俄文学中的名篇,如小说《红岩》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籍为...
报国寺藏家书事
晨光初破时,北京报国寺的琉璃瓦已泛起粼粼波光。朱红山门前,几位旧书爱好者如候鸟般驻足,他们手中的小推车正等待着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这座六百年的古刹,此刻正化作一条墨香氤氲的河流,将无数故事的碎片重新缀成星河。书市现场,近300个展位、近百家...
民间收藏大家叶义医生
在民间收藏的大家中,有这样一位收藏者,他生前遗愿,将他终生珍藏的81件犀角杯捐献给故宫。他就是香港著名医生、文物收藏与鉴赏家叶义。在我心目中犀角是重要的中药材,它是以克称重的,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中药店里,50克亚洲犀角售价约3000港元,...
万伯翱:从藏书 到创作 到生活
四月,一望无垠的苹果园变成了花的海洋。恍然间想起了沈鹏先生为万伯翱先生的书房题匾落款时添上的几行注脚小字:“伯翱同志1962年下乡务农,辛勤劳动于果园,怀其十年青春磨砺,以苹花任其书斋。”这些年我去过京华不少名家的书房后,愈发喜欢“苹花书屋...
从警营走出的“收藏家”
说到通州的民间收藏家,那可是掰着手指头也数不清。他们收藏的物件种类有御窑金砖贡砖、陶瓷、玉器、朱砂,电影放映机、收音机、影视光盘、照相机、手机,烟标、火花、邮票……明代药铺的“膏药幌子”、民国馄饨担子的挑架、运河船工的樟木箱……这些收藏品都...
爱逛地摊儿的“民间收藏家”
十几年前,整座北京城的人好像瞬间都迷上了杂项收藏。每一个为了淘到“宝贝”来逛地摊儿的人,都把自己当作了地道的民间收藏家,各路“大神”满天飘飞。人们不知道受了什么鼓舞,一鼓作气地掏出多年积蓄,兴高采烈地花了天价,买回各式各样本不昂贵的“心仪之...
工薪阶层的文房收藏
一直想在文房用品上下点功夫,那是我多年之情结,文房用具透着“雅”,书卷气浓,且玲珑小巧,令人爱不释手。虽属工薪阶层,也向往着清高与风骨。我有个集子名为《布衣之雅》,就是这个意思,别人唾手可得,我却需要攒足了力气。至于眼力,那是我多年来逛市场...
林老收藏有点“怪”
林斤澜老先生,著名小说家,平日有一爱好,收藏酒瓶。为此,上门多聊起此事。每次去都拍下照片。先生的居室辟出一面墙,做了展示架,气派漂亮。我以此为背景,为先生拍了照。酒瓶衬托着笑容,爽朗开怀。先生非常满意,随手拿过那年的《北京文学》,封面正是先...
民藏高手的境界
与普诺泰为伴,是幸福的 二十几年前,你说有人用两辆“奥迪”换一架照相机,不换的是不是傻子。没想到的是在末代皇子金毓岚家里,竟然遇上了我上高中时的邻居杨瑞云,更巧的是两辆车子都不换的老相机主竟然是他。他说那时候是他不走运的时候,全家收入不过千...
古代文人的精致生活
文人案头清供,向来讲究。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言:“古人文房四宝,惟笔最要。”文震亨《长物志》言:“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古代文人以笔墨为伴,精研细磨,寄情于书画之中,笔墨纸砚之外,亦讲究文房清供,其品类繁盛,清供雅玩,皆是案头心头之物。...
收藏艺术中的奇葩:竹刻臂搁
我国文人大多爱竹,竹子这种植物,中空而有节,文人多以此喻“气节”,传统的文人书画家一直对竹子情有独钟,而竹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民间收藏中,竹刻艺术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尤其是臂搁的收藏。北方人对臂搁的收藏远没有南方人那么重视。 文房用具臂搁 ...
玉器收藏与玉文化之光
引发我思考玉石文化的,是玉器收藏家、鉴赏家张靖远的事迹。我原来不知道张靖远这个人,是因为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是玉器收藏爱好者,他几次向我提起张靖远,于是我就关注了这个人。 人世间真是一个万物一体的大系统,这些玉器收藏家与玉石那种天生的亲缘,让我...
郎窑红葫芦瓶中的红色情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红色的民族。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火的颜色,是热血的颜色,更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从孩提时代起,我们最早认识的颜色便是红色。红领巾、红五星、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红色,伴随着我们成长,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翻开中华民族的...
藏品晚清《北京新铭画报》浅说
在铅印文字尚未完全占据国人视野的晚清最后光景,一种以视觉为先导的新型媒介悄然崛起——画报。它们如一股清流,淌过学堂衙署、市井巷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识字不多的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在帝都北京,除了广为人知的《点石斋画报》外,还有一份...

古都

源于误解的“宛平”命名
辽圣宗开泰元年十一月甲午颁布诏令:“改幽都府为析津府,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辽史·圣宗本纪六》)这一天相当于公元1012年12月16日,宛平县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到1952年9月被撤销,前后持续存在了940年。自金代...
故都胜迹辑略:道观篇
按:1940年侯仁之在燕京大学任职期间,曾协助当时的历史系教授顾颉刚先生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一课。《故都胜迹辑略(初稿)》便是由他执笔编写而成的讲稿。这份“讲稿”虽去今已逾80年,但其间的内容,特别是他那种“引经据典”的学风,仍值得今日...
缘说长城
第一次登临长城,肯定是难忘的。而我第一次来到八达岭,却是极不寻常的情境:那是1972年的一个冬日,银装素裹,山舞银蛇,我们一群组织来的中学生早早地散落在长城上,迎候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到来。我只记得当时上级要求的“不卑不亢”,别的好像都没记住...
金代西山,文人的桃花源
近日,北京发布首个“公园治愈指南”,推出了30处适合阅读小憩、品茗放空的游园场所和休闲空间,让市民、游客在清静雅致的环境中感受自然、放松身心。 其实早在金代,北京的西山已经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寻幽问古、流连山水的好去处。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
老北京的茶禅和茶寮
明清以来,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庙宇道观众多,仅寺庙就有上千座。不论从数量来说,还是从规模来看,都是全国之最。当然这些寺庙的主要功能是从事宗教活动,但鲜为人知的是它除了宗教主业以外,也搞副业。那就是开设旅馆(庙寓)和茶馆(茶禅、茶寮)。不过这些...
北京地区的蚕桑业
蚕桑业的发展 蚕桑业也叫养蚕业,其中还包括桑树培育、种植、家蚕饲养、蚕丝加工等各种不同环节,是农耕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蚕桑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学会把野生的蚕收集在一起,用新鲜的桑树叶当作...
小票大城
老北京有句俏皮话,老太太赶电车——你先别吹。平时身边要是有那种“大明白”和“能耐梗”,别人遇上点什么事,本主还没言语,他先咋呼上了:“这事你怎么不找我呢?找我,一个电话就搞定了,咱路子多野呀!”赶上知根知底、脸酸口冷的熟人,当场没准就得噎他...
被遗忘的老北京痰盂
一 痰盂,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为何物了。在老北京,痰盂和夜壶、鸡毛掸子、水汆,号称老北京家庭过日子的“四小件”。换句话说,那会儿的北京人持家过日子都离不开这四样东西。 痰盂,也有叫痰桶的,但二者的形状还是有区别的。甭管是痰盂还是痰桶,顾名...
清代文艺小资生活:焚香供果、修补残卷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世界里,书画文玩不仅是物质上的娱乐消遣,更是精神上的修行与寄托。他们钟情于经营宅第,以求清幽雅致之境,将居室布置得既有独特个人品位,又不失文人风范,各种装饰摆件自然也要与之相配。陈继儒《书画金汤》之“善趣”全方位展现出了文...
通州汉代路县故城墓葬遗址中的铜镜
“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是北京市通州区境内发现最早的古城,以路县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墙基址、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的两汉时期的大遗址,也是目前所知通州地区最早且唯一的秦汉时期城池。...
北京百年清真名菜:它似蜜
它似蜜,是一道传统的北京清真名菜。您若想品尝它,只有在北京的清真饭馆才可以,别无他选。 它似蜜,顾名思义,是甜口菜。精选羊里脊肉,挂糊上油,上勺对汁,颜色呈深红色,讲究的是肉质软嫩,甘而不腻,入口似有不嚼即化的口感。它似蜜的做法,又一顺饭庄...

人文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忆新中国第一代京剧演员夏永泉
夏永泉先生去世有一年半了,像一簇光焰犀利的烛火,熄灭在2024年2月的最后一日。 他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京剧演员,性格中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以著名小生的身份登上舞台,又在聚光灯外寂静落幕,他的命运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仿佛一艘颠簸起伏的孤...
一个小品引出的蛇戏  
今年是 农历乙巳年,蛇年。按照中华民族过大年的习惯,一切民俗都会围绕蛇这个生肖来展开。尤其是各剧种的戏曲院团,必然要唱应节的蛇戏。全国各大电视台,今年也都纷纷播出带有这个生肖的节目。刹那间蛇成了大网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年三十的春晚中,播出...
北京“宝藏爷爷”:用国画“爆改”动漫人物
100多本连环画,成为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于水1955年出生于北京海淀。18岁那年,他去同学家玩,小伙伴指着一幅黄胄画的驴说,这个画家很有名气,你可别小看这幅画,它比一头真驴还值钱。于水心里不由惊叹:原来“画画还可以这么厉害”!从此他对绘画产...
刀剪绘灵瑞
那或许是一只灵动可爱的兔子,在一丛青草旁,尽享自然的馈赠;那或许是壮美的山河景象,远近高低各有韵;那或许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绽放着春的魅力……你可曾想到这一切均是通过刀剪为笔,在一双巧手中诞生的优秀剪纸作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
新时代·新高地·新北京作家群
8月8日,在《北京文学》创刊75周年之际,“新时代·新高地·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文起京华》首发式暨《北京文学》创刊7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来自文学界、评论界的七十余位专家、作家以及《北京文学》的老...
五十九份深情
《最美大运河》,当我看到这本书,细细品读其中收录的五十九篇散文,抚摸着朱红古朴的书卷扉页,心中不断发出阵阵感叹,每位作者动情地将自己的生活轨迹与这条繁荣千年的运河紧密联系于一处。 本书收录了《玉河故道探今昔》《什刹海琐忆》《玉河:历史废墟上...
杜威夫人爱丽丝•齐普曼在北京
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共和政体建立,出现外国人来北京热。他们或参与军政事务,或从事文教工作,或经商,或参观游览……他们在北京留下踪迹,他们对中国时政、历史、社会、人物的评价,或是偏见谬论,或有误解曲解,或具真知灼见,虽过百年,已属历史陈迹...
纪事书单(2025年9月号)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单霁翔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5年3月版 内容简介:《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全方位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其壮丽概貌与15处珍贵遗产,深入剖析背后蕴含的设计理念,让读者领略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从申...

生活

漫谈百年前北京的洋教师们
百年前的北京,城墙根下回荡着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回响,一场教育革新的浪潮正悄然涌动。彼时,来自异国的教育者们跨越山海,怀揣热忱与理想,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如同春日的细雨,润物无声地滋润着传统教育的土壤,在时代的变...
外卖小哥“网红”记
2020年年底,星光大道“星光嘉年华”节目的录制现场,星光大道季军、外卖小哥周磊感言道:“我是一名外卖小哥,感谢爱人一路支持,我想告诉大家,只要坚持梦想不放弃,每个人都有机会收获璀璨人生。” 北漂败阵 周磊出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农村,是个85...
成长的印记
2024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的表彰会上,来自北京市财会学校的小乐同学作为国家级一等奖获得团队代表,站在象征着科技与创新的蓝色背景发言台上,自信而从容。看着小乐的容光焕发,我的内心充满了骄傲和欣慰。回想起他曾是一个...
古都掠影
前门夜景 宝顺 摄影...
相关杂志
  • 环球人物

    环球人物

    2025年10期
    ¥9.00
  •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

    2025年18期
    ¥7.29
  • 红旗文稿

    红旗文稿

    2025年16期
    ¥3.00
  •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

    2025年08期
    ¥12.00
  • 民生周刊

    民生周刊

    2025年18期
    ¥12.00
  • 南风窗

    南风窗

    2025年19期
    ¥9.00
  •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

    2025年33期
    ¥5.00
  • 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2025年03期
    ¥6.00
  • 军嫂

    军嫂

    2025年08期
    ¥6.00
  •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2025年33期
    ¥6.00
  • 世界知识

    世界知识

    2025年12期
    ¥7.29
  • 看世界

    看世界

    2025年18期
    ¥9.00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108.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北京纪事

杂志价格:¥9.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北京纪事

杂志价格:¥9.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