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5年03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学研究类学术期刊。创刊于2018...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5.00 ¥15.00
目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经过责任编辑推荐和评审专家投票,七篇论文被评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度优秀论文,现予以公布: 《汪曾祺的1980:重写旧作与故乡记忆的复活》 文章有效将一个作家写作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节点重新激活,在娓娓道来却颇富故事感的讲述中,将汪曾...

文学史研究

‘职业作家’的生成与困境
内容提要:本文以沈从文早期作为“职业作家”的创作生涯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其1920年代后期在京沪两地的创作历程,探讨新文学场域转型对沈从文写作方式与文学观念的影响与形塑。1924—1927年间,沈从文依托北京同人性质的副刊和小周刊,以大量写作...
反思与深入:论茅盾晚年文学思想
内容提要:《我走过的道路》体现了茅盾晚年在文学思想上的新发展。茅盾早年以五四新文学发展为中心,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学的积弊,晚年则转向辩证审视,更倾向于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学;茅盾曾积极倡导文学大众化,立足点是服务现实的“实用”理念,晚年则更全面地...
文艺复兴的梦想冲动
内容提要:纵观穆旦最后一二十年的翻译行为,其间的景状有其复杂性。比较系统地谈论翻译原则《谈译诗问题》吹响了穆旦再次出发的号角,丘特切夫的象征主义诗歌的翻译显示了他对于“诗人”形象的追寻。而对于拜伦、普希金、奥登等翻译对象,穆旦既试图以文字“...
人民性写作的改弦:新时期文学中的李准
内容提要:李准是新中国培养的具有典范性作家,多部作品因兼具人民性和艺术性被跨媒介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新时期初的李准却面临着时代转型的写作困境,以《大河奔流》的失利为转折点。文章通过考察新时期的李准创作,其作为文艺老兵的经验分享及失效,...
“寻根”郑万隆的生成
内容提要:复原1985年“寻根”郑万隆生成之前,小说家郑万隆隐匿于文学史的两次写作时刻,即19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作者郑万隆和1980年代城市青年问题代表作家郑万隆。1970年代作者郑万隆的道德感与1980年代城市青年问题写作的郑万隆在历史...

文学现象研究

那些“失意”的文学
内容提要: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当代文学,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文学价值判断的标准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有了矛盾和冲突。也就有那些“失意”的文学和文学评价过程中“失忆”的文学。因...
新时代,散文何为?
内容提要:百年以来散文的不断被边缘化,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削弱、规避现代化,从而导致现代化基因稀薄的直接结果。在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强音的当下,我们有责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新时代,我们的散文何为?当代的散文要完成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建构起自己...
当前文学批评的 “硬知识”问题审视
内容提要:当前文学批评的“硬知识”问题,是一种新现象,其本意是为着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但其剑走偏锋的一个后果是,造成了对文学性的驱逐和对长篇小说“隐含”叙事的屏蔽。本文在对当前典型长篇小说叙事模式分析基础上,实证性地审视相对应文学批评的“硬知...
论“老龄”题材小说创作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以往的家庭养老体系被迫解体,其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和人文伦理道德危机引起了文艺创作者的关注。近年来,“老龄”题材小说从单纯的“衰老诗学”“暮年叙事”走向了更为灵活广阔的创作天地,不仅暴露了家庭伦理的崩...

经典重读

《铁道游击队》经典生成机制初探
内容提要:文学经典的构建通常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认证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道游击队》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政治色彩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其经典化历程具有典型性。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美学魅力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学出版的支持及民间文化形态...
“之间”作为征候
内容提要:重探1950年代初围绕《我们夫妇之间》展开的批评以及萧也牧的自我批评,可以发现萧也牧创作此篇时的“试探”意味以及革命文艺的另一种路径。正如陈涌、丁玲等人所指认的那样,《我们夫妇之间》的症结在于“写法”,在于男女主人公“之间”关系的...
1950一1970年代地方性的另一重面向
内容提要:《南行记续篇》将地方性与整体性的辩证作为结构文本的主轴,在“国家/中央一地方/基层”的架构中书写了推行国家中心工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西南边疆。小说文本既展现了整体性话语对地方性革命历史和情感生活的影响,也彰显了地方性历史记忆和情...

最新文本

沉湘哀郢都陈迹
内容提要:叶兆言的长篇小说《璩家花园》是继他的《南京传》之后的又一次南京书写。小说再现了当代中国几十年的沧桑变迁,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塑造了小人物的形象,是一部意蕴深厚、情意绵长的市民史诗。作品将宏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南京城的人事传说...
中国式父亲的伦理重构与现代性书写
内容提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由于长期以来封建农耕文明的解体,知识信息的爆炸和新兴事物的涌现,“父亲”往往因为适应不了时代的潮流而广受人们的诟病,成了落后、保守、专制、愚昧的代名词。鲁迅的《肥皂》、茅盾的《春蚕》、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反省共和国坎坷历史的家族小说
内容提要:庄深的长篇新作《脉》,以庄家为主的家族之脉的梳理,深刻反省了共和国发展的坎坷历史。小说在斗来斗去的历史、生死存亡的境遇、寻觅追踪的情节、累累伤痕的描绘中,呈现出庄先生在家族长篇小说创作中的某种新探索。 一、黑公牛:斗来斗去的反省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范式下抗战小说《石头城》的中国叙事
内容提要:房伟在抗战小说《石头城》中围绕“南京大屠杀案”搭建起中国叙事的“文化矩阵”,以蒋氏“家族”四代人的历时性集体记忆为线索,在景观叙事的本体向度和时间向度中吁求抗战主体的国族身份,拆解了华裔作家以“传道士”为视角的“拯救者”身份固置,...

澳门文学研究专辑

论澳门的“艾青热”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艾青作为中国新诗的先驱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曾透过澳门这一平台,推动了中葡诗歌的交流。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回顾了艾青1987年5月的澳门之行、葡文版《艾青诗选》在澳门的出版情况,以及澳门葡人积极推动提名艾青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过...
“回归” 后澳门文学评论的成就与贡献
内容提要:澳门回归以后,澳门文学融入汉语文学平台的意向更加明显,文学评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壮大,并且与汉语文学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交融态势。澳门文学在回归后达到了理论自觉、学术自觉和文化自觉,并在澳门学、汉语新文学、澳门文学等重要领域完成...
澳门文学的“回归”运作与当代文学的 “南回归线“
内容提要:澳门回归于1999年,实际上,澳门文学从回归前五年就已经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地奏响了“回归”的锣鼓。1995—1999年之间,围绕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等重大历史事件,澳门文学从理论气氛到作品结构都已经构成了中国文学的“南部回归线...

作家作品研究

王蒙的文学风景与1980年代
内容提要:《在伊犁》是作家王蒙重建主体、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重要实践。小说通过伊犁生活风景的“发现”,重建文学与生活、主体与历史的关系。主体的心灵和精神状态,决定了王蒙文学风景的呈现方式、外在形貌和内在品质。本真主体的能动介入使伊犁风景具有...
《未婚妻》:回忆之城的建造与敞开
内容提要:长篇小说《未婚妻》是阿乙写作史上的一次转变。作者用共时性笔法,构建了一座回忆之城。小说中的“人马”施银是作品的现代主义标记。行文中用注释的方式大量引入经典文本,有利于将瑞昌县城呈现在敞开的世界性视野之中。结尾作者将“文学程式”和“...
论高平历史小说创作的诗化特色
内容提要:高平作为诗人,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创作了多部(篇)长中短篇历史小说,如《仓央嘉措》堪称其这方面的代表作。其历史小说具有鲜明的诗化特征,表现在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气质、诗人思维和诗人特质灌注于其整个历史小说创作过程当中;其多年历练...
拓荒与人性的双重书写
内容提要:出生并成长在的维吾尔族作家阿舍,兵团作为她的故乡,既是她漂泊灵魂的栖息地,也是她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兵团出发,阿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新中国建设初期边疆地区别样的历史风貌,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奉献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她的近作《阿...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生态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
内容提要:作为有明确而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在其持续性的生态文学创作中完成了族群身份、社会身份、中国身份,乃至世界身份的交融。以现代品格注入“风物志”式的叙事传统,圆融而辩证的处理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以...
高洪波的 “童诗” 创作:多维主题下的童心书写
内容提要:作为“文学多面手”,高洪波涉足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多种文类的写作。在为成人写作的同时,他兼容“大小”写作,将目光放在儿童身上。在他看来,儿童是“最可敬的人类”,他蹲下来,以童心为笔,本着“儿童本位”原则,站在儿童角度,向快乐进...
论王十月“打工文学”的魔幻书写
内容提要:作为打工“亲历者”和打工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王十月打工书写展现了独特的生存哲学和魔幻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通过分析王十月作品中的“极限情境”、城市化进程中劳资关系的魔幻呈现、自由与公平的荒诞思考、“无工可务”困境以及知识打工者的身份认...
荒诞心灵的回乡路
内容提要:东西小说中的“家”是非常有特色的书写,在他的笔下,两个问题成为他的关注重点,一是,当代人对于自己生命归属的感情体验,探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无意识:以“我”重新认识自我的“来处”,在现代转型的迷失中重新认识自我。二是,当代社会中...
编后记
本期“文学史研究”中,以沈从文在京沪两地的创作历程,勾连起同时期新文学场域的运行机制,别具慧眼地看到“职业作家”在促成沈从文创作成长中的潜在影响,揭示了1920年代后期新文学场域的转型。、以茅盾晚年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为中心,辨析了茅盾...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90.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
客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