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诗意阐释的新境界

——林在勇的《廿四节气诗词曲100首》评析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斗转星移、圭表测影、太阳黄经”……这些起于先秦时的节气成语,其文化表象是大众所知的科学性、民俗性之反映,曾是指导古代生产生活的实用理论,“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土风为纬,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律之美”[1],“廿四节气”是中华文明史的典籍代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廿四节气”不仅在历来的文献中有对其予以科学性辨析,如先秦的《尚书》(孔子)、战国末的《吕氏春秋》(吕不韦)、西汉的《淮南子》(刘安)、唐代的《乙巳占》(李淳风)、北宋的《梦溪笔谈》(沈括)等书;更有文学性的阐释,如:“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题苜蓿峰寄家人》唐·岑参),“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偶成》宋·张栻)[2],解其意,明其理,知其妙,颂其神,节气诗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选题之一。(剩余7213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