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在地化实践与现代化进路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25)04-0132-11
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框架下,民族教育作为维系民族团结、驱动区域发展与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载体,正经历从“普惠性扶持”向“精准化赋能”的深层转型。梳理其政策演进轨迹,可清晰勾勒出四个历史阶段的递进:初步奠基与探索期(1921年-1977年),从革命时期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到1951年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确立总方针,初步构建了以“民族平等、语言自由”为原则的政策体系雏形,1952年行政管理体系的强化标志着制度框架的基本形成;恢复发展与体系完善期(1978年-2011年),改革开放后,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推动政策体系走向成熟,内地民族班等教育支援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中央统筹-地方分级管理”的治理模式;内涵深化与特色发展期(2012年-2020年),以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为核心,民族艺术、传统技艺融人教学体系,推动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政策导向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精准治理与高质量推进期(2021年至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差异性”原则后,教育部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课程思政建设等部署,推动民族教育进人“精准治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剩余1128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