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变奏中的政治议题表达
——2024年欧美歌舞片创作观察
歌舞片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电影类型之一。虽然它一度因为华丽的视听奇观而被誉为最能展现电影媒介魅力的类型,但其流行程度却一波三折,呈现出周期性的起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好莱坞歌舞片凭借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慰藉而广受欢迎,迎来一波创作与收益的高潮,但这股势头很快衰落下去。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至60年代,伴随着电视业的兴起及好莱坞大制片厂的瓦解,歌舞片陷入低谷;然而,很快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迎来了复兴,部分原因是这期间的歌舞片代表作,如《周末夜狂热》(SaturdayNightFever,1977,美国)、《油脂》(Grease,1978,美国)、《辣身舞》(DirtyDancing,1987,美国)等片“放弃了好莱坞耀眼壮观的场面,取而代之以对舞台生活更真实的描述”,从而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此后歌舞片再度陷入周期性沉寂,直到21世纪初,以《红磨坊》(MoulinRouge!,2001,澳大利亚/美国)、《芝加哥》(Chicago,2002,美国/德国)与《歌舞青春》(HighSchoolMusical,2006,美国)为代表的好莱坞歌舞片创作再度迎来高峰。(剩余1234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