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戏剧化与情绪稳定的中年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钟二毛《晚安》的中年现实、经验与情绪

刘大先 陈培浩 夏烈 丛治辰 徐晨亮

初学写作者往往比较喜欢将某种情境或者人性的某个侧面推向极致,从而谋求某种“深度”与“力度”。这在80年代末的先锋作家那里表现为用残存的力比多势能,向已经变成废墟的前代美学风车举起堂吉诃德的标枪,在“青春文学”那里则是放大了的疼痛、哀伤与叛逆,两者在经过“新写实主义”的中和之后,转入对日常生活和人物及其行为的戏剧化挖掘,直至21世纪初年依然不绝如缕。(剩余1604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