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走向“年轻化”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被冠以“文化的骨骼”“灵魂的重量”等“高贵头衔”。然而,一直以来,相较于厚重的历史沉淀,非遗却像写在羊皮纸上的古老语言般无人问津。

古旧的手艺,小众的审美,狭小的消费市场,被看作是非遗技艺与产品的最终归宿。它们生于民间,每一种技艺都无与伦比,每一个物件都独一无二,却总因种种原因失于民间,归于沉寂。(剩余5450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