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的“文本化”
——以倪瓒的形象生成为例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20世纪初“革王画的命”、50年代以马克思主义史观重写的艺术史以及“冷战”后西方艺术社会史的多重影响下,中国文人画理论中画品与人品高度关联的价值体系屡屡遭到现代研究者诟病。时至今日,仍不乏研究者认为,一度被奉作圭臬的文人画及理论很大程度上只是权力与市场交错运行的结果。本文无意参与这场漫长复杂的论战,而是希望提供另一种思考的可能:从后来者的眼光重新衡量传统价值的坐标轴固然重要,但首先应尽可能还原彼时画史的形成与传播条件,思考在图像复制技术极为贫乏的往昔,人们构建、传播艺术史知识的方式,将批评建立在“了解之同情”的基础上。(剩余1270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