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不遇” 主题看 《楚辞》 在魏晋的接受与重构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士不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主题之一,在先秦时期已由屈原的《离骚》《九章》等作品奠定了悲情基调。屈原借“香草美人”、神游天地的意象,抒发了对政治理想的执着与现实的绝望,其悲剧书写兼具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双重性。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这一主题在门阀制度和文学自觉的碰撞下发生了嬗变,文人通过对《楚辞》中意象的改写与再运用,将个体悲情上升为群体标识。(剩余6888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