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以后开始流行起家训?

打开文本图片集
当我们提起《三字经》《弟子规》,那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泛爱众,而亲仁”便会扑面而来,但我们可曾想到这是前人的“蒙学家训”?
当我们提起《论语》《朱子语类》,那意味深长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便会浮现脑海,但我们可曾想到这是智者的“治学家训”?
当我们提起《颜氏家训》《温公家范》,那饱含情怀的“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使之有成人之礼节”便会让人动容,但我们可曾想到这是名臣的“处家家训”?
当我们提起《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那历经沧桑的“不怨不允,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便会引人深思,但我们可曾想到这是父爱的“人生家训”?
大家通常把成书于隋朝的《颜氏家训》(颜之推晚年所著),作为家训文本的开端,其实先秦时期《尚书》中有大量涉及训诫的篇章,如《康诰》《酒诰》《召诰》《无逸》等,而孔子也曾把《诗经》作为教育子女的重要对象,如“不学《诗》,无以言”“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等,足见中国古代家训实为源远流长,它既可以是至亲长辈的谆谆教诲,也可以是帝王名臣的治世秘宝;它既可以是朴实无华的人生感悟,也可以是万古流芳的文学瑰宝。(剩余345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