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扮假作真”何以可能?

——“ 后室游戏”及其想象生成机制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类型游戏“后室游戏”因其画面视觉拟真度低、场景与形象单一等“弱游戏性”而区别于市面流行的“3A 大作”,缺乏一般意义上的“行动者网络性”或“重复可玩性”。其现实关涉性及交互性主要发生于玩家的心理想象和审美体验层面:玩家借助集体记忆与文化惯例这一前置道具,通过游戏画面的增强效果,得以从个体审美体验进入公共性虚构世界,又从给定条件中生成新的个人想象并以此充实游戏所指。(剩余12678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