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科学及战时启蒙

——以高行健(筱竹)的科普科幻创作为例(1935—1939)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  要]目前对于民国时期科普科幻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容上科学性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的政治隐喻与批评这两个方面,而较少涉及作品本身语言形式的选择、读者群体的考量和战时语境这几个角度。以后三者为切入点,文章挖掘了民国化学家高行健(筱竹)的生平经历及他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大部分“科学小说”及科普诗词,以这些创作为例呈现出民国科普科幻作品的另一特征,即中国古典文学、戏剧等传统形式与西方现代科学话语的结合,这可能与当时的战争局势和理想读者群体的变化有关。(剩余12843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