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草栽培对刺梨园土壤质量、酶活性和化学计量学的影响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为有效解决果园长期清耕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问题,以刺梨园为研究对象,设置紫花苜蓿、黑麦草和小麦3个生草栽培处理,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比较不同生草栽培对土壤肥力、酶活性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小麦模式相比,紫花苜蓿显著提高土壤的pH值、含水率及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3.56%、10.18%、12.04%、43.52%、146.58%和96.90%;(2)紫花苜蓿模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小麦;(3)基于非线性模型计算显示,紫花苜蓿模式下,土壤质量指数SQI显著高于黑麦草,黑麦草显著高于小麦;(4)3种生草栽培模式对土壤C/N、N/P无显著影响,紫花苜蓿模式下土壤 C/P 显著低于黑麦草和小麦;(5)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剩余16093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