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人格何以“动的修养”

——动静文明论视域下的中国早期新诗论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1923年,闻一多在《<女神之时代精神》中认为“动的精神"使郭沫若“异于我国往古之诗人”①后来,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也将“动的和反抗的精神"作为郭沫若诗歌区别于传统的“新东西"②。如今重新审视这个经典评价③,还有如下问题有待索解:“动的精神"作为一种诗人人格精神,究竟是郭沫若个体特质,抑或早期新诗人共同追求?“动的"诗人人格借鉴何种道德资源,如何得以塑造?“动的"诗人人格怎样应对内在动静冲突与外在社会困境?要回答这些问题,还需回到中国早期新诗更宏阔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剩余6919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