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孩子成为完美的庸人还是世界的孤品?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教育孩子,需要“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短”?这背后是短板思维和长板思维的差异。

长久以来,短板思维一直都是父母教育孩子时秉持的主导性思维。这一思维来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用在教育上,就是说孩子要均衡发展,不能有短板。例如父母常跟孩子讲“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老师时常提醒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要偏科,都是短板思维的体现,即要求孩子样样都行。(剩余3191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