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仁心发育到仁政实践:《齐桓晋文之事》的王道建构机制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部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册中,《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学习目标“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的达成,是众所周知的难点。一者是因其洋洋千余言的篇幅;一者则是因其“对话体"本身对说理脉络有一定程度的遮蔽。其中,后者几乎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障碍,以致老师们也常常感到“如堕云雾”。更可惜的是,权威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在这个问题上所提供的解析也存在明显缺陷:其一,忽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盖亦反其本矣”等语句所暗示的段落内部的层次转捩,失之粗率;其二,斩断“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与“王说”段之间原本紧密的逻辑链条,失之割裂;其三,无感“是心”“斯心”“此心”这组同义语词,遗失“王道"宗旨下的“仁心”之维,失之罅漏。(剩余3943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