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结论应可商榷
    朱洪斌在其《重读刘节先生〈中国史学史稿〉》一文中,引刘节著《中国史料学与史学史》讲义目次(刊于《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中国史学史目录十种》1961年6月),说明刘节所授“史料学与史学史”
    洪光华
  • “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中国史学史”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
    魏影
  • “建设者”与“被书写者”:再论梁启超与早期中国史学史研究
    众所周知,梁启超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论述,主要集中于《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及“史学史的做法”中。
    闫艳
  • 管窥2000—2020年中国音乐史学史之现状
    然而相较于至今已有百余年研究历史的中国史学史,以“音乐史学史”为题,或对之进行专题式的研究并不多见,其更多是在相关研究中有意或无意的涉及。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
    柳笛
  • 区域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刍议
    《河南史学史》的作者们,通过梳理不同阶段河南史学在中国整体史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探讨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将河南史学史与中国史学史之间的联结清晰揭示出来,作为区域史研究的河南史学史研究的目的和价值也随之得以实现
    林小芳 王嘉川
  • 中共党史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学科互动
    总之,尽管学科有别、关怀相异,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仍可以纳入党史研究的视野,作为中共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党史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关注的内容之一。
    陈峰
  • 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研究对中国古代史著的征引和借鉴
    在此基础上,加之内藤湖南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所得,最终才形成了他讲授“中国史学史”课程和退休后整理并撰写《中国史学史讲义》的基本框架。
    郭露凝
  • 《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
    他进而认为:“如果把中外史学的交流和比较,看作支撑史学史总体结构的鼎足之一,而这一足仍然有待铸造,应该说是有理由的。”我是赞同这一说法的,尤其是他所说的“第三个系统”。
  • 主持人语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叶建,温州医科大学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中国出版史。
  • 史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正如本书总序中所说:“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史学史关系密切,离开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朱露川
  • 《唐宋画学精义摭考》评介
    纵观《唐宋画学精义摭考》一书,作者依托考据方法、立足史学史,从画史、画论、画家、画法、画品等多方面、多角度,系统性、全面性、专题性考察了中国画学的唐宋之变。
    唐子奕
  • 历史学的全球化
    陈恒之问,从他力主启动“光启新史学译丛”计划,以及如今译丛推出丹尼尔·沃尔夫《全球史学史》全新中译本,即能感受到答案!
    姜浩峰
  • 以史学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共情能力
    三、以史学史,学生历史共情能力的培养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江亚婷
  • 中医史学研究的审视思考
    对于医学史学史的建构,是基于问题导向的使然,同时也是中医医学史学发展的必然。
    刘莹 文愈龙
  • 陈寅恪的及门弟子姚薇元
    2007年4月,武汉大学将先生的《鸦片战争史实考》和《中国史学史概要》两书合辑,收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家康
  • 新时代中国古代音乐研究进展与趋势
    在第三个层面的研究中,陈荃有《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刘勇《论以人物为主线的音乐史学史写作》等论著具有方法论意义。
    吴昊 陈荃有
  • 罗炳良《南宋史学史》评说
    纵观全书,作者罗炳良阐述的关于南宋史学史是非常全面的,运用了大量南宋史学著作来展示南宋时期的史学思想,对相关的史学著作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南宋的时代背景,史官制度入手,列举了大量私人撰述史书作为官修史书的补充
    吴凝文
  • 21世纪初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的 总结与思考(上)
    ④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音乐艺术》,2018年第3期。
    赵春婷
  • 清修五部《大清会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3]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5页。[14]程树德:《中国法制史》,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版,第107页。
    王白云 吴航
  • 世界艺术史教学基本问题探析
    作为先学习的已有知识,艺术史学史的方法可以成为学生考察艺术史的角度。先学习的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可以作为后一时期艺术风格的比照等。
    杨炯斌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