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新智:以澄净之心探寻人类起源
    吴新智的理论让中国人类学家在国际上打响了名号,使中国古人类学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他却总是谦虚而沉静。
    王江山 刘武
  • 吴新智:以澄净的心灵与远古对话
    我们这代人是受唯物主义教育的,古人类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的一部分。它有哲学的意义。
    综合
  • 吴新智:随时都要准备否定自己
    谈及古人类学的魅力,吴新智说,“地球起源、山川变化,生命怎么发展,人是从哪儿来的,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人的起源是其中一部分。我们这代人是受唯物主义教育的,古人类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的一部分。
    卢琳绵
  • 探索古人类基因
    在攻读博士期间,帕博受父亲(苏恩·伯格斯特龙,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影响选择了医学,但仍对古人类学念念不忘,最终他还是转向了古人类学研究。
    杨先碧
  • 贾兰坡:自学成才的考古学家
    贾兰坡不仅是中国古人类学和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他以杰出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书写了一个令人赞叹的考古故事。
  • 探索古人类基因:揭示演化之谜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受父亲(苏恩·伯格斯特龙,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影响选择了医学,但仍对古人类学念念不忘。因此,他后来还是转向了古人类学的研究。
    杨先碧
  • 探索古人类基因
    古人类基因研究的现实意义帕博在古人类学研究中的成功,与他对古生物的痴迷和好奇分不开。付巧妹说,帕博在科研中出现新突破时就会表现出非凡的喜悦和好奇心。
  • 人类骨骼考古学是探讨人自身历史的重要领域
    如何把现代人类生命研究的一系列课题投放到更加久远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发现一系列人类生命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运动规律,这促使考古学家把视野从“古人类学”扩展到了“人类骨骼考古学”或“生物考古学”。
  • “走进奇妙的大自然”系列
    已出版70余本图书,涵盖的主题包括环境与生态、海洋生物、动物的演变和古人类学等。
  • 张光直:杰出的考古人类学大师
    走向考古人类学研究回台之后,经过努力学习,张光直考上了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张光直报考这个专业深受两本书的影响。
    李零中
  • 露西在站满人类的长河
    现在我们知道,各地独立演化的观点已经被遗传学和古人类学的系统性证据所证伪了,其科学性和社会性的积极意义都不存在。
    李辉
  •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
    北京猿人完整的头盖骨的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古人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十分珍贵,一直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
    王冰妍
  • 吴新智院士,用一生逼近一个真相
    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就是将独立思考融入了自己血液的典型代表,他自进入古人类学领域起就不盲从权威,且不惧亮明自己的独到见解。
    圣明
  • 中国绘画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与发展探析
    (一)考古人类学路径考古人类学路径的绘画人类学研究主要是指结合考古学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早期人类所创制的岩画、壁画等绘画形式进行研究,强调在对岩画等遗址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具有人类学倾向的研究与解读
    曹秀利 蒲涛
  • “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展览开展
    展览依托中科院古脊椎所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20余件(组)文物,结合各类场景还原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在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古DNA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孙明源
  • “猎”龙人
    但是,倪喜军想对传统的古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一次真正变革——把演化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带入到古人类学,通过建立数据库,借助超算系统,运用包括系统演化在内的更多分析方法。
    徐琳玲
  • 《人从哪里来》
    近十多年,他搜集了古人类学方面最新、最好的各种专业文献,经过研读消化,用通俗的讲故事的方式,把最全面的人类演化史知识,在本书中有系统地呈现给了普通读者。
  • 中国“十大进展”:世界古生物学风向标
    除古生物学外,本次“十大进展”还涉及十几个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进展,例如地层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地球化学以及大地构造学等。
  • 桑志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揭幕人
    在田野考察和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仅与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相关的著作就超过10部。
    周静 李文
  • 点击新鲜事 传递正能量
    据介绍,该馆总建筑面积约73000平方米,是以古生物化石、现生动物、岩石、矿物等自然资源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以及进化论知识的现代化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自今年1月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