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植物学和物理学的一次联姻
    化石和能量守恒的联姻,无疑是古植物学一次“从0到1”的创新。创新既要有创新思想的提出,也要有实现创新思想的路径建设和运用空间的创造,三者缺一不可。
    周浙昆
  • 王军,揭开植物庞贝城面纱
    在王军看来,“植物庞贝城”将成为全球实现化石植物整体重建复原种属最多的古植物学圣地,为古生物演化生命树增添了最多的新物种。它经历的冰室、温室气候转换,对于探索和预测地球的宜居性演变规律也极具价值。
    二向箔
  • 周志炎:揭开银杏亿万年演化的谜团
    到英国后,周志炎得到古植物学一代宗师哈里斯教授的倾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了解并掌握了国际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潮流、发展趋势以及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以后的工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学
  • 中国“植物庞贝城”是如何“建”成的
    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完整记录了二叠纪热带成煤沼泽森林,拥有目前世界最大面积的远古森林复原、最丰富的成煤植物群化石标本收藏、最古老的苏铁植物、最丰富的瓢叶目植物群落、最多的化石植物整体重建,是全球实现化石植物整体重建复原种属最多的古植物学圣地
  • 地球演化
    越南北部发现的此化石不仅是此属世界首个确定的记录,也表明了华南植物区系与越南北部植物区系在地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为东亚植物区系的热带亚洲起源学说提供了古植物学的证据。
  • 格致书架
    这本书依托中国古植物学研究者发现的一系列重要植物化石,进行艺术性绘制,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亿万年来植物演化的历程。
  • 格致书架
    书中以二叠纪-三叠纪地质学古植物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核心素材,对远古植物进行手绘再现,展示了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前中国华南地区的植物图景。
  • 寻觅一叶印痕 解密亿年时光
    长期从事古植物学方面研究,今年44岁的冯卓足迹已遍布华北、华南、新疆、西藏等地。
  • 少年古生物复原画家养成记
    想要绘出严谨、科学的复原作品,每一片叶子、每一寸骨骼都不能放过,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古地理学、解剖学……只有不断摄入这些知识,才能为大家呈现那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世界。
    赵闯
  • “金刚”为何灭绝?他们用八年破解“悬案”
    这项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多学科高度综合,涉及形态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微观地层学、古植物学等。
    胡珉琦 荆晓青
  • “植物庞贝”揭开远古植物身世之谜
    相信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古植物学谜题在“植物庞贝”中得到解答。
    周卫明
  • 考古之美
    精心为他们填写新生编码;他们是许多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和命名人,报审、勘探、布方、发掘、记录、整理、研究,他们为每个遗址留下的科学数据资料值得所有中国人褒奖;他们所涉猎的学科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
  • 简谈苏联考古学
    4.多重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苏联考古学在创立伊始即已大规模使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古动物学、古植物学、测绘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化学、地质学、环境学等
    郭军锐
  • 漫谈古生物学研究中的黑科技
    它们的皮肤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古生物学研究需要高科技古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地质学科的分支,包括古植物学和古动物学这两大类别。
    程醉
  • 古植物世界的恢宏图景
    书中,以二叠纪至三叠纪地质学古植物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支撑,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手绘的方式结合“表现与复原、图形释义”等综合手法,对远古植物进行视觉再现。
    陈华文 刘星月
  • 绘本|飞逝的时光和无尽的岁月——《小房子》
    八年中,伯顿不断前往纽约国家历史博物馆,获取地理学、古生物学、古植物学、考古学方面的知识。从宇宙诞生之处,一直写到了人类农业社会的生活。
    刘敏
  • 莱阳恐龙发现与研究的百年历史
    Lycoptera sinensis)外,还命名了狼鳍鱼一新种(L. ferox)[3],这些在莱阳采集的中国最早的关于植物和昆虫化石及其研究,揭开了我国古昆虫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序幕。
    汪筱林 张嘉良
  • 水松天然林种群结构特征及其保护对策
    水松在研究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和第四纪冰川气候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列为稀有种,《中国植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树种,其濒危状况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
    郑心桦
  • “中国地质瑰宝”再登国际舞台
    王军表示,“植物庞贝城”已经成为全球实现化石植物整体重建复原种属最多的古植物学圣地,对于探索和预测地球的宜居性演变规律极具价值。
    倪思洁
  • 留存古老印记,不惧与时间为敌
    剑桥大学剑桥大学考古学硕士旨在向学生介绍考古科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考古材料科学、地质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古植物学、遗传学和同位素以及生物分子考古学领域
    郑楠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