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异量子“爱丽丝环”首次造出
    这一突破为探索宇宙学或高能物理学领域的一些理论提供了新机会。相关论文发表于8月29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
    刘霞
  • 奇异量子“爱丽丝环”首次造出
    这一突破为探索宇宙学或高能物理学领域的一些理论提供了新机会。相关论文发表于8月29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
    刘霞
  • 数据物理学家的兴起
    鉴于高能物理学领域内外的实验产出的海量数据,数据物理学家有着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工作。
    思羽/编译
  • 《时间起源》
    在这篇刊登在《高能物理学杂志》上的文章中,他们认为多元宇宙并没有那么多,宇宙的演化在整体上是平滑而有限的。
  • 高温超导体发展前景
    纵观历史,对新型超导体的需求主要来自高能物理学界。实际上,由于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都是极高能粒子对撞机的必要组成部分,高能物理学研究正不断推动对这类材料的需求。
    李威\编译
  • 对撞机,究竟是个什么机
    未来什么样正如国内的很多现代学科一样,中国的粒子物理实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道路也很曲折,但中国的高能物理学科发展得很快。
    陈缮真
  • 安东尼• 休伊什(1924—2021)
    脉冲星的发现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高能物理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它证实了20世纪30年代所预测的中子星的确存在,并表明在研究中子星的结构和稳定性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至关重要。
    许林玉\编译
  • 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前后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一开始运行,就吸引了世界高能物理学界的目光。 1990年初的一天,李政道先生见到时任高能所所长郑志鹏,问起北京谱仪(BES)的情况。
  • 以己之栋梁身,植国之参天树——物理学巨匠李政道
    获得诺贝尔奖后,李政道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在物理学领域进行开拓,先后在量子力学、高能物理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他心系中国,为中国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吴子玉
  • J粒子的发现者
    丁肇中为祖国培养人才的赤诚是始终不渝的,他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热忱的鼎力相助对促进中国高能物理学的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
    朱安远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1972年7月4日,杨振宁曾在北京“舌战群儒”,明确反对中国斥巨资建造大型高能加速器,1980年更是公开表明高能物理学“盛宴已过”的著名观点,直至如今,其基本观点依然如故。
    朱安远
  • 李政道:“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先后在量子力学、高能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1997年,国际小行星委员会特地将第3443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政道星”。
  • 诺贝尔物理学奖爆冷背后物理学无处不在
    当代物理学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分支:高能物理学、天文(宇宙)物理学、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学,以及凝聚态物理学。
    严粒粒
  • 神奇的“超导”
    此外,它还被应用于高能物理学研究中的粒子加速器,例如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可以使研究者进行更准确的实验。
    刘玉柱 翟若宇
  • 相对论原理下质心系的应用
    在高能物理学中,粒子遵循相对论原理,下面就在相对论原理下对质点组的问题进行研究。
    李鲁淼
  • 中国第一条国际互联网专线开通前后
    把数据拷进磁带背来背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一开始运行,就吸引了世界高能物理学界的目光。
    杨丽娟
  • 李政道——心通天宇,情系华夏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先后在量子力学、高能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1997年,国际小行星委员会特地将第3443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政道星。
  • 王贻芳:于微粒之间探寻宇宙奥秘
    建设超级对撞机,将极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中国高能物理学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可能改变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格局,将使我国的基础物理学研究在未来30 年中成为世界第一。
    蒲雅杰
  • 李政道 :他的成就不只是一个诺贝尔奖
    在之后几十年里,李政道又先后在量子力学、高能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与此同时,李政道始终牵挂祖国。他曾表示:“平生最大的心愿和安慰就是能够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情。”
    格林
  • 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项目始末
    我国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加速器专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与国际高能物理学界也有了十分广泛密切的沟通交流合作。
    柳怀祖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