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04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是一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50.00 ¥9.69
目录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战文学的社会价值及其历史意义
摘要:抗战文学产生于血火交进的民族解放时代,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声,其中既有震惊、悲愤、痛苦呻吟、战局不利时的失望、焦虑,也有复仇怒火、必胜信念与闻听捷报的振奋直至终于打败侵略者的狂喜,既有民族共振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也有将士民众个体感情的小...
从抗战文学的“大西南”书写看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形成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大批文化人从华北、东南等地内迁进人了抗战大后方的“大西南”地区。他们以自己在内迁途中的见闻和进入大后方之后的实地生活经验为题材的“大西南”书写,综合运用故都风物、江南风景和野蛮古风等三个传统文化认识论范畴,把“大西南...
论抗战文学的非虚构传统
摘要:抗战文学具有浓厚的非虚构色彩,形成了非虚构的传统,不仅报告文学(含特写、速写、通讯、报告)、散文等体现出纪实特点,而且部分小说、戏剧、诗歌作品也带有“亚纪实”的意味。抗战文学形成非虚构传统,是由时代的急剧变动决定的,这或许对个别作品的...

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重写文明史

重写科学史:近代实验科学的阿拉伯起源
摘要:近代实验科学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重要成果,它的兴起与发展集中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自古以来同呼吸、共命运的动态历史。然而,西方学界长期歪曲和遮蔽东方文明的科学成就,将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简化为西方文明进步的单线叙事;而国内学界相关研究对西...
去殖民性与文化无意识的去殖民化
摘要:“去殖民性”标志着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转向。对去殖民性运动的主要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旨在回答以下问题:去殖民性究竟是什么?它当前的状况如何?其终极目标是什么?所谓的“去殖民性转向”是否有理有据?现有的去殖民性理论的盲点与洞见分别是什么?殖...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创新要素配置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理论与实践
摘要: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践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支撑。基于科技创新治理的内涵与本质,可深人分析其核心特征及其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背景,剖析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关...
数字平台协同赋能服务消费创新:理论逻辑、实践障碍与推进路径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平台的协同赋能在服务消费创新中起到关键作用,数字平台通过价值链整合与协同效应促进了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数字平台呈现互联互动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共创性以及开放性与共享性等特征,其兼具服务消费创新的网络...

俗文化研究

论敦煌讲唱文学中的“省略体”
摘要:省略体是与口头文学直接相关的书面文体,在以《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为代表的敦煌讲唱文学中常常见到。讲经文的省略有取关键语以标示譬喻、诗歌、因缘故事,或以双行小注提示佛教名相等数种,以及预留空白以示经文起止的方法。被我们称...
开蒙诱俗:论伯2418号《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的性质与功能
摘要:法藏伯2418号写卷是敷演敦煌写经丁本《父母恩重经》的俗讲经文,其散文说白文本中反复征引佛经、多用省略符、加单或双行小注以及使用朱笔校改符四个特征揭示:本卷不是听讲俗众或学徒的笔记,应是经常讲说《父母恩重经》的法师抄写,并请专人审定为...

政治学研究

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三种视角及其超越
摘要:在国家大转型的背景下,工会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力量,“工会何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梳理关于工会参与治理的三种研究视角发现:从实用主义视角看,工会参与治理围绕组织职工群体、维护职工权益和社会稳定以及提...
边疆地区收缩型城市治理:实践动因、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收缩是城镇化进程中难以规避的阶段性产物。边疆地区既是我国城镇化的“洼地”,又是城市收缩现象较为突出的国土空间。近年来,边疆地区城市城区人口流失、经济生产总值负增长、城市区划及建设面积减少等城市收缩的表征日...

宗教学研究

法国道教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再检视
摘要:法国道教研究在国际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学者马伯乐与施舟人构建了一套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二人的道教研究为中心,以法国汉学研究的知识图谱为背景,检视法国道教研究的主要方法与理论实践,可以发现,法国道教研究最基础的方法是文...
澄观“仍往峨嵋,求见普贤”之说辨析
摘要:澄观“仍往峨嵋,求见普贤”之说,载于《宋高僧传》等诸多宋元古籍,并得到现代学界内外的广泛接受和认可。据此,澄观被视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形成与传播的一个关键推动者。但是,通过考察澄观著述与生平,不难发现,澄观所谓普贤菩萨的“所居”之地即...

历史学研究

南宋首都圈空间格局与政治家族活动述论
摘要:南宋“恃江立国”,以长江为心理防线,选择定都临安。政治家族向南、北两个方向拓展,形成首都圈南、北两翼。北翼虽然自然禀赋和历史底蕴优于南翼,但安全系数明显低于临安府和南翼,致使南、北翼之间以及北翼内部的空间格局逐渐发生逆转。南翼对政治家...
刘岩的异想迷宫:近代宗教创新波与地方士人的心灵史
摘要:在近代中国,道院之类新兴宗教组织可被视为影响深广的创新波,保守型地方士人则是因应此股潮流关键性的社群媒介。作为下级县院沂水道院的轴心,刘岩负责以扶乩为主的日常事务,将之当作其人生最后阶段的志业。考察可知,新兴宗教呼应了地方士人传统的文...

社会学研究

从“快乐”到“安康”:“互联网 +" 影响下端午拜节祝颂语的突变机制探析
摘要:2015年6月,一段“知识普及”文字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迅速蔓延导致端午拜节祝颂语发生了由“端午快乐”向“端午安康”的突变。基于浙、鲁、川、甘四省受访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引发祝颂语突变之“变”的关键是观念层面的正当化叙事被普遍接受,需要社会...

管理学研究

社区场域中养老服务整合的“行为-效果”路径研究
摘要: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在社区场域整合是破解基层养老服务碎片化困境的创新性举措。然而,现阶段自发式整合存在服务间功能支持不足、老年人福祉提升有限等问题,整合行为并未实现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将养老服务整体性作为效...

青年学者专栏

《唐诗画谱》 诗人形象的图像叙事与美学转译
摘要:《唐诗画谱》通过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展现了诗歌与图像叙事的独特互动。画工创造性地将诗人形象作为叙事核心,诗人形象的出现标志着诗歌原有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转化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在《唐诗画谱》的140幅配图中,仅39幅没有诗人形象,其余...
胡适留学期间的译诗活动与其白话文体观的形成
摘要:《胡适留学日记》记载了胡适留学期间丰富的文化生活,它们对研究胡适学术思想的演变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其中,历时七年的跨文化旅行对其译诗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激发作用。当时他的译诗实践正处于格律诗到白话译诗的过渡阶段,由于他将“畅达求真”的翻译...
Summaries
Summary:Born in theera ofnational liberation amidtheclashof bloodandfire,Anti-Japanese War Literature echoed the voices ...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58.14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