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

2024年05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上海城市规划》创刊于1991年,是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科技类双月刊。入选我国建...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30.00 ¥18.00
目录

卷首语

卷首语
住房涉及民生,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住房商品化”的目标,并在90年代初提出“经济适用房”的概念。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住房市场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00年之后快速城镇化和房价...

保障性住房政策设计与规划实践

保障性住房政策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中,美国模式、欧洲福利国家模式、混合型模式、东南亚福利国家模式颇具代表性。通过比较研究,认为4种模式在发展演进,以及构建的背景条件、配套政策措施、实际实施效果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新模式与政策应对:基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演进的视角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住房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及其带来政府财政负担这一宏观社会经济背景下,结合国家层面“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这一住房保障理念,从政府—...
上海市保障类住房运营管理的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
简要分析上海保障类产权住房和保障类租赁住房运营管理现状,重点研究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管理难点,围绕如何兼顾精准定向供应和资源公平分配、租户可负担和企业可持续、长期稳定租期和房源循环使用等问题,提出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管理应当在坚持规划引...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上海大型居住社区社会融合特征研究
为落实国家保障房政策,上海自2001版总体规划开始制定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计划,并分批分期推进实施。时隔20余年,全市大居在规划建设、人口导入、社区治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基于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生活圈为分析单元,从外部和内...
基于住房类型的上海大型居住社区生活圈供需匹配评估
在“人城产”融合发展新形势下,上海大型居住社区生活圈未来发展需要精准化的规划策略。聚焦大型居住社区中承载不同住房类型的居住地块和社区单元,运用两步移动搜寻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便利可达和活动支持导向下的社区生活圈供需匹配情况进行评估。针对...
香港“临时”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启示
我国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普遍面临房价高企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双重问题,在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政策背景下,亟需创新空间利用方式和探索多渠道的供给模式。近年来,香港面对高房价引发的管治危机,积极探索“临时”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应对常规运作下的公共租...

规划实践

从零星微更新到街区一体化更新的上海实践探索
在资源紧约束背景下,上海城市更新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多年来,规划管理和实施部门不断探索城市更新的制度、模式和方法,街镇居委也将更新与治理相结合,提高居民及多元主体的参与度和感受度。通过梳理城市更新从零星微更新逐步走向街区一体化更新的动因和...
基于综合环境整治的生态修复型郊野公园规划实践
2013年至今,上海市委市政府连续推进了两批共10个郊野公园规划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野趣的好去处。第二批郊野公园推进时,适逢全市“五违四必”综合环境整治和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行动深入推进,在规划方法上进一步强化了生态修复等理念。以...

城市研究

上海城中村改造的历程回顾与展望
系统梳理上海城中村改造历程,将其分为探索推进与市域统筹推进两个阶段。探索推进阶段可分为伴生性改造(1999—2008年)与局地探索改造(2002—2014年),这一阶段城中村改造的影响范围与推进力度均较为有限,并且主要由政府推动。市域统筹推...
上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特征、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如何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是上海市在减量化发展背景下面临的挑战。通过分析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用地、人口等相关数据,结合实地调研,分析得出上海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特征和问题,即紧凑用地下设施布局复合,设施与人口结构匹配度不足、公共服务...
社区客观与感知建成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差异
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社区建成环境,并影响居民心理健康。当前,客观与感知视角存在的心理健康效应差异尚未得到充分探讨,且不同维度的邻里社会凝聚力是否均能作为中介仍需验证。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从客观与感知对比的视角出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社区...
健康城市导向下的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健康城市背景下,健康街道是应对后疫情时代公共健康挑战、优化存量空间的新方向。城市街道作为承载人们新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的重要公共空间,从广义的健康视角开展对城市要素的科学测度,探索街道空间与公众健康的关联及改善策略,对持续建设健康城市具有积极...
城市多中心结构下的土地使用多情景发展布局
城市多中心结构和距离主中心、次中心的区位是影响土地使用演变的重要因素。随着多中心结构成为城市空间重要发展战略,相对于城市主中心,距离就业次中心的区位因素需要在土地使用变化模拟中加以考虑。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土地使用模拟探讨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
历史文化名城地铁站域更新策略
地铁站域更新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实施性高,是优化存量空间的重要手段。面向增量开发的TOD模式更为强调经济效益,较难完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更新的多维价值导向,亟待探索更为适配的更新模式与策略。基于“节点—场所”的模型拓展,构建“耦合度—协调度—...
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城市地名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地名管理模式的改变,国家和社会对地名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上海地名地域文化特点,需要通过对地名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字人文、三维建模和数字虚拟等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阐述一系列创新技术,如多源异构人文信息自动挖掘融合、...

韧性规划

从“灾害主体”到“空间本体”:对我国城市安全理论的基本认识与韧性发展思考
随着城市灾害不确定性的增加,仅从灾害主体视角探索城市安全理论方法,不能体现城市空间在灾害生成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现阶段以灾害为主体的城市安全理论方法的梳理,发现从灾害本体视角研究的逻辑重点是对灾害过程的研究,这对于应对明确类型灾害是一种典型...
日本密集市街地更新中灾害韧性提升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高密度老旧城区具有较高的应灾脆弱性,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进行局部空间整治以提升其灾害韧性。针对高密度老旧城区更新中改造空间不足、居民意愿低下等常见问题,从法规引导下的安全底线保障、全方位的项目补贴激励两方面出发,分析日本密集市街地更新中的应...

他山之石

西方包容性城市多维空间研究进展与实现路径
在高速发展建设中,城市空间出现一系列转型与重构,造成不同弱势群体的空间区隔与排斥问题,包容性设计理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抓手。基于WoS数据库系统梳理包容性城市空间研究理论的发展历程,厘清包容性城市多维空间研究的内容体系,并从实践层面提炼西...
城市中心商业区商业模式创新与演化路径研究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精神消费”变革。如何助力城市中心商业区满足新需求,有必要借鉴先发国家成熟经验。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商业模式创新与路径演化新框架,以东京原宿商业区为例,利用日本学者最新研究数据及成果,分析框架中4个主要演化步...

规划信息

规划书评•规划在线•海外传真
规划书评 将时间和节奏融入城市设计的探索*——Temporal Urban Design: Temporality, Rhythm and Place评介 书籍作者 Filipa Matos Wunderlich 出版社:Routledge...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108.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上海城市规划

杂志价格:¥18.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上海城市规划

杂志价格:¥18.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