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分享

将作业生活化引入“适合纹样”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讲授小学《美术》“适合纹样”一课时,笔者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元素,再通过对称等方法进行装饰,结果发现课堂中缺少设计思考过程,导致作品形式单一,再加上材料选择、时间有限等课堂教学条件的约束,学生作业多以“造型·表现”形式呈现。而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课堂上应有“设计”的思考过程以及最后作品真实的“应用”,但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最后作品就只能用纸做成一些假的杯垫、枕套等来应付一下。(剩余3671字)

网站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PDF下载),如需保存文章,可以选择【打印】保存。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