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以来“不确定性空间”的四种模式及其发展演化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志码:A
在20世纪初至中叶“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盛行的“确定性"浪潮下,随着自然科学、哲学、社会学领域对“现代性”的消解,“不确定性”的建筑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呈现出许多种解构“现代性”的空间模式。譬如,密斯(LudwigMiesVanderRohe)的“流动空间”打破古典建筑空间的中心性和封闭性,实现建筑空间中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漫步空间"打破传统空间的静态特点,创造出一种能在动态中欣赏的空间2;波特曼(JohnPortman)的"共享空间”突破传统空间的功能单一性,创造出混合功能的“城市建筑综合体”[3];赫兹伯格(HermanHertzberger)所提的“中介空间"(In-between)突破传统空间的私密性和封闭性,在核心建筑体量间留出公共区域,实现了“公共-私密"空间之间的自由变换[4]
尽管上述空间解构“现代性”的角度各不相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对古典建筑“封闭、静态、等级化、对称”空间以及“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所表现的“确定性”的反叛,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特征一不仅局限于结构秩序、空间边界、空间形态、功能、空间分布等物质空间维度的不确定性,亦涵盖空间体验维度的不可预知性。(剩余1542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