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考古的另一种可能
——论《大辽河》的“史事同源体”叙事
辽河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定义的中华文明源头之一,已经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得以实证,并且以其材料最丰富、序列最完整的考古依据,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这充分彰显了辽河的考古意义、文化意义。那么其有无文学价值、叙事价值?如果有,又将如何体现?津子围的长篇作品《大辽河》无疑给出了答案。我愿将这部作品称为“史事同源体”小说,作家在这部作品中,兼具大辽河历史考证者与故事虚构者的双重身份,以史实考据与文学想象两套笔墨构建了一种“史事同源”的叙事形式。(剩余300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