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技术想象及诗学精神转型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2010年,刘慈欣在《三体Ⅲ·死神永生》里,用一张如小纸条般的二向箔二维化整个太阳系的技术想象,刷新的不只是中国科幻小说带给读者的认知惊异体验,还有技术的速度和力量能够抵达的文学想象边界。时至今日,这一边界依旧无人突破。为什么会这样?是之后的作家想象力、创造力不够,还是时间太短来不及?或者说宇宙尺度超验想象的“降维打击”,已经抵达了现有科技目力所及的边界?除上述种种原因,或许我们还应考虑另一值得关注的因素,即部分青年小说家在技术价值逻辑方面的思考转变。(剩余14280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