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犁20世纪50年代创作姿态的转变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要 孙犁在“土改”题材小说《村歌》中呈现出紧跟政治的创作姿态以及概念化的痕迹。然而,在合作化题材小说《铁木前传》中,作家却重点表现农村社会的伦理与日常生活。这种创作取向远离当时的主流创作倾向,使《铁木前传》发表后受到批判,孙犁也因精神压力和身体原因长期搁笔,直至新时期开启后才重新开始写作。事实上,孙犁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紧跟政治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疏离政治的创作姿态的转变,一方面源于《金瓶梅》《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对作家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出于他对“五四”文学传统中的“为人生”与“人道主义”这一创作立场的继承与坚守。(剩余11977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