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同情”的本土转译与生成

——以梁启超为例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要 随着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大量的新思想与新事物进入时人的视野,儒家道德体系中的许多固有词语与概念受到冲击,“同情”就是其中之一。旧式代表道德意识与客观世界统一境界的“万物同情”,逐渐变为带有新式情感意味的“同情”。19世纪末,报刊与著书中对“同情”的使用仍然新旧含义混杂,20世纪初,“同情”开始作为一种现代情感,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爱国心、国民性等议题相勾连。(剩余12169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