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难以抵达“理想之境”

—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再思考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非虚构”写作兴起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该时期,遭遇不同问题和困境的读者将“非虚构”当作一味新“药”,期待它能解决现实问题,而作者们则通过“非虚构”写作来回应这些期待。在“非虚构”发展的十余年间,评论家不自觉地把“是否完成读者、作者期待”纳入考量“非虚构”作品质量的标准,但部分评价标准过于理想化,于“非虚构”的发展无裨益、无意义。(剩余5174字)

目录
monitor